CNML格式】 【 】 【打 印】 
陸以正:美國與沙特扯不清的關係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3-24 16:55:41  


  中評社台北3月24日電/台灣退休外交官陸以正今天在聯合報撰文分析美國與中東產油國特別是沙特阿拉伯的關係。文章主要內容如下。

  中東大亂,埃及之後,左鄰右舍也不穩定。左邊的利比亞和阿爾及利亞,先遭波及。右邊的卡達、葉門,甚至伊拉克,都傳出人心浮動。但對全世界而言,影響人們生活最大的,莫過於雄居世界第一的石油輸出國─沙特阿拉伯,能否在美國的庇護下,安度這場風暴。

  阿拉伯人是個驕傲的民族,沙特自從一九三八年發現原油後,成為天之驕子。美國是生產汽車最多的國家,看準機不可失,投資開採石油。為取悅沙特王室,第一家油公司後來改名Aramco,就是Arabian-American的縮寫。

  此後從標準石油公司到雪佛龍,沙特所產石油,成為美國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動力。在痛恨美國剝削的中東地區愛國者的手上,也成為打擊“美帝”最有效的武器。

  美國當然也瞭解原油供應是國家的命脈所繫。二次大戰結束後,羅斯福總統乘開羅會議之便,邀請沙特國王沙烏德到埃及,在一艘停泊在蘇彝士運河的美國軍艦上會晤,算是給沙王很大的面子。

  久而久之,產油國覺悟到西方國家像得了鴉片癮,不可一日無此君。一九七一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機,就是利比亞主導的。一夜之間,每桶原油價格上漲百分之卅五。也就是這年,利比亞取消了英國石油公司探採原油的權利;阿爾及利亞看樣學樣,也把法國油公司的百分之五十一股份,收歸國有。

  卡扎菲是“石油武器”的發明人。為逼迫西方就範,他在調漲油價同時,把利比亞每天產油量從三百卅五萬桶,先減到二百廿五萬桶,兩年後更減剩一百六十萬桶。從前是買主怎麼說,就怎麼好;從那時起主客易勢,變成賣方喊價,買方只能照付。

  石油國家收入雖增,但多數仍停留在十八世紀裡。政治腐敗,王室昏庸,官吏貪污不法,造成貧富極端不均。近年來由於失業人口增加,糧食價格飛漲,民間怨氣無處發洩,驅使大批年輕人走向反王室、反政府、反傳統之路,沙特首當其衝。

  震驚世界的“九一一”事件,國際刑事法庭審訊時,十九名被告中,有十五名是沙特人。惡名遠播的賓拉丹更是沙特望族出身。二○○一年後,美軍在阿富汗零星遭遇的反抗分子,以及伊拉克海珊二○○三年被捕後,裹著自殺炸彈,在中東各地找美軍同歸於盡的,仍以沙特籍居多。

  廿一世紀進入第二個十年,從地緣經濟觀點看大勢走向,產油國家愈來愈不願俯首聽命。原本委託西方代營,從開發、提煉、建造油管、運輸、到銷售油品的國家,紛紛收回自營,或逕自收歸國有。市場秩序固然大亂,但芝加哥期貨市場已無法操縱石油價格。如今油價每桶超過一百美元,誰也無法改變。

  美國與沙特的關係,一言以蔽之,是沙國拿石油換取美國的安全保證。沙特人性格溫和,目前尚無鬧革命的徵象。將來如何,就沒有人敢擔保了。


    相關專題: 阿拉伯世界風雲突變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