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小康劇集”與“勉強收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4-01 09:27:53  


  中評社香港4月1日電/《北京日報》報道,作為平民娛樂的首選,電視劇集的“紅”與“衰”,一直兼有著“顯性”與“微妙”的矛盾成色。以不久前播出的《借槍》和《中國遠征軍》為例,兩部戲在觀眾中都贏得了一定數量的擁戴者,媒體上公布的收視率也都號稱不錯——從開播到結局,全國衛視黃金檔收視率的前五名裡,有三名都是《借槍》;《中國遠征軍》在有些時段的收視統計裡,據說還超過了《借槍》。兩劇的主演張嘉譯和黃志忠,還被媒體與吳秀波、孫紅雷等並列,稱為“收視達叔”。兩部戲引起的爭議同樣不少,《借槍》被少數觀眾指責劇名游離劇情主線,結尾過於異樣,《中國遠征軍》則被指劇情和道具等多處細節違反史實和軍事常識……

  “小康劇集”與“超人氣劇”

  一般而言,高收視率加上爭議,基本上就意味一部劇集已然進入“熱播”序列,紅了。不過,劇集鋪滿熒屏和統計數據上的“紅”,不一定就等於擁有了“超高人氣”。“超人氣劇”主要表現在重播率上,有的重播度甚至會密集到令觀眾“煩”,比如曾經的《激情燃燒的歲月》、《歷史的天空》、《亮劍》、《暗算》、《特殊使命》、《闖關東》、《潛伏》,剛剛經歷過的《黎明之前》……按照這個前提來預測,《借槍》有望會因為其強烈的戲劇化劇情而步入“超人氣劇”的行列,《中國遠征軍》很可能會因為風格過於“傳統”和“正”而置身局外。

  對所有擁有一定質量,卻又因為種種原因未能步入超人氣的劇集,為了談論上的方便,我給它們起了一個“術語”——“小康劇集”。造就“小康劇集”的原因多種多樣,最重要的大多來自三塊:一、劇集的主題與風格(包括影像、叙事和表演這三方面);二、開播時機和播放平台;三、推廣方式。還以剛才提到的《中國遠征軍》為例,如果該劇最後真的如我所料,沒能進入到超人氣行列,顯然不是因為它的主題,相反,它所秉承的那種“為民族英烈立傳”的正氣,恰恰是今天許多過於追求娛樂化的劇集所缺少的。《中國遠征軍》面對的收視挑戰來自它自身的風格與播放時機。因為強調“正”,這部戲在風格的選擇上,不知不覺更靠近了過去內地影視革命戰爭叙事的傳統。雖說該傳統曾在過去半個多世紀裡贏得過無數的成功和關注,可放到今天,多少還是有些陳舊了。這類風格在觀眾接受上沒什麼風險,但也缺乏巧妙和出奇的地方。

  受制於時機的優秀劇集

  作為戰爭劇,《中國遠征軍》的選材雖然別致,但在拍攝和播映的時機上,並不能說搶了先手。過去的兩年間,隨著《我的團長我的團》和《滇西1944》登陸熒屏,有關“中國軍隊滇緬抗戰”這個題材的收視熱情,已被開採得近乎飽和。《中國遠征軍》想要後來居上,單靠精神感召力就顯得遠遠不夠了。其實,近年同樣受制於時機因素的優秀劇集還有不少,比方說黃覺主演《隱形將軍》,本來兼跨傳記劇與諜戰劇,前景無限廣闊,可惜因為在地面頻道吸金,戀棧太久,導致登陸衛視的速度過於遲緩,終於和風頭正勁的《黎明之前》撞到了一起,在觀眾口碑和媒體評價方面均有所吃虧。一部大火的戲之後,在關注度上最吃虧的並不是那些平庸劇集,往往是那些需要在相對平和的觀劇心態下細品的劇集。《隱形將軍》是這樣,毛衛寧悄然開諜戰熱風氣的《誓言無聲》是這樣,張黎的《大明王朝1566:嘉靖與海瑞》是這樣,薑偉在《潛伏》之前編導的《沉默的證人》是這樣,郭靖宇的《刀鋒1937》是這樣,張建亞執導、阿城等人編劇的《貞觀之治》也是這樣……而避免出現這類吃虧的最根本辦法,就是選擇合適的開播時段。

  “小康劇集”的出現與增多,既是內地劇集生產趨於繁榮的標誌,也是“超人氣劇集”形成的前提與後備。有些“小康劇集”只要播放的時段選擇得當,完成向“超人氣”的華麗轉身,是指日可待的事情。至於“超人氣劇集”的成因——也並不只關乎收視率,恐怕還包括了“主題是否與當時的社會性話題契合”、“是否有外來的突發性影響因素”,以及“開播前熒屏劇集的整體現狀”。《蝸居》之所以走紅,就是得益於前兩方面的因素;而《亮劍》的火爆一時,則顯然跟第三種情形有關。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