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別給美中“混血大學”附加太多意義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4-02 09:42:20  


 
  事實上,“洋大學” 與中國本土大學合作,早已不是新鮮事。浙江的寧波諾丁漢大學、江蘇蘇州的西交利物浦大學,以及其他“國內培養+國際走讀”的項目試點,在大多數中國人眼裡是富家子弟大學的代名詞。它們雖然引入了一些國際化教學的元素,但基本不具備自主招生、自授學位的資格,也就談不上對中國教改的衝擊。那麼,憑什麼認為同樣跟大陸教育體制嫁接在一起(比如,高考是衡量入學門檻的重要尺子,當地政府參與大學管理)的上海紐約大學就會是特例?絕大多數中國媒體的報道調子有些跑遠了。

  從當前的條件來看,上海紐約大學的創辦倒的確因應了美中兩國的國情,是相互需要的產物。

  從美國的角度看,金融危機令美國私立大學賴以維持運作的捐助基金銳減,紐約大學等學校的教育基金還在麥道夫詐騙案中損失慘重,自費的國際學生成為美國大學的搖錢樹。而直接在教育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建立分校更成為優選,因為當地政府會為建立分校的成本埋單,美國的大學是“無本萬利”。《紐約時報》就指出,美國的部分大學近年把分校設到世界各地,把自己打造成“全球性大學”,在囊入更多優秀生源之時,更重要的目的是招收到更多自費的學生。

  從中國的角度看,隨著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觀念的更新,中國的教育資源難以滿足社會的整體需要,單一的教育服務難以滿足特定階層的需求。一些家庭富足、通過傳統應試難以考入大陸重點大學的學生,選擇了轉戰海外,但出國過程勞心勞力且令家長掛心。中外合作大學抓住的正是這塊市場,既提供相對稀缺優質的服務(與大陸本土高校相比),又讓中國人只花比海外留學少得多的錢。鑒於金融學這一“顯學”滿足了中國人對物質的想象,以及外國大學天然附加的國際視野價值,洋大學確實不需擔心“水土不服”,何況是在上海這樣以打造國際金融中心為目標的大都市。據報道,未來5年,上海紫竹國際教育園區將啟動建設,美國常春藤聯盟名校將駐入,以合作辦學的方式對外招生。越來越多的國際名校,“隔空”盯上了中國巨大的教育市場。

  至此,附著在美中“混血大學”上的是“利益”還是“意義”,已清晰可判了。《華爾街日報》的“Reachs Deal”,微言大義。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