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台灣需有“祖國認同”與祖國史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4-16 00:14:19  


 
  再者,東西德人民均認同德國,東西德政府之法律亦然,東德主張其主權與治權均涵蓋西德,視西德為非法政府。西德則居然仍使用舊德意志帝國的國籍法,視東德人為骨肉同胞,東德人踏上西德只要願意,就立刻可領到西德的身份證。因此,兩德人民有這樣強烈的德國認同,其《基礎條約》內有關彰顯在法律上東西德已經是兩個完全相互獨立的國家,實質是欺騙美蘇列強,一旦世界有變,德國必將統一;因此,兩岸未來如簽訂有關的協定,除非台灣人民對大陸有像西德對東德那樣的國族認同,方可學東西德的《基礎條約》。否則如果冒然借鏡東西德經驗,則因二者情境不同,勢將畫虎不成反類犬,恐將更加固化兩岸的分離。

  關於前述歐洲與東西德經驗的另一迷思,是時空背景相異的美國因素。德國與中國相較,攸關其影響力的地緣位置及國際關係截然不同。例如加拿大的魁北克分離運動,就美、加的友好關係與綜合國力對比而言,美國無須藉魁獨遏制加拿大。同理對東西德而言,統一的德國會對法國、英國、俄羅斯產生歐洲均勢,美國不一定會拼死力阻德國統一。事實上,東西德的統一,如果沒有美國的默許是不可能的;但就美中關係而言,中國是二十一世紀初正在崛起的次強權,美國則是全球唯一的超級強權,故美國極力藉台灣以遏阻大陸的崛起,這也是東西德統一經驗中所沒有的國際因素。

  “祖國史觀”“共同體史觀”與“台獨史觀”

  李登輝深知歷史事涉孕育人民的認同,故其執政期間,憑藉其台灣領導人職務的政治影響,推行實質台獨政策不遺餘力。時至今日,論者有以時間將台灣近六十年歷史分割成各式史觀,例如稱1897-1993年間李登輝前期執政史觀為“分治史觀”,依此分類計有“內戰史觀”、“被殖民史觀”、“偏安史觀”、“分離史觀”、“被殖民史觀”、“共同體史觀”、“同心圓史觀”、“轉型史觀”、“獨台史觀”、“台獨史觀”、“獨立史觀”等。在如此錯綜複雜的史觀中,島內有旗幟鮮明的“台獨史觀”,卻沒有旗幟鮮明的“統一史觀”。

  就島內的現實政治而言,在台獨史觀的強力籠罩下,藍營人物似受制於“台灣主體性”論述的壓制與影響,先後提出兩岸“不統不獨”、“統合史觀”、“共同體史觀”等論述,牽就台獨二十年來所形塑的政治現實。有論者甚至以中國俗語“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當家作主”較“我們都是一家人”易為人喜等人性為由,自圓其說地認為“分離史觀”易為“統一史觀”為人們所接受,此理差矣!要知中國俗語亦有“天無二日”“率土之濱、莫非王土”等表達數千年來中國人追求大一統的期望,而《三國演義》天下分久必合追求大一統故事更是家喻戶曉。百年來無數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是為追求國族的一統興盛,而非那個省或地區的“寧為雞首”;再者“寧為雞首”是鼓勵個人上進的勵志之語,“天無二日”則是政治上體現大一統國族昌盛之語,二者政治位階屬性完全不同,不可混淆引喻失義。

  回首歷史,兩岸在大清時處於國家一體化曾達210年之久,接著日據時期台灣人視中國為祖國長亦達50年之久,故我們務必珍惜並傳承台灣先人此一熱愛祖國的“祖國認同”,堅守“祖國史觀”。再者,我們不但要以“祖國史觀”與台獨在統獨意識形態的戰場上,進行針鋒相對的對抗,還要有不畏艱難以“祖國史觀”引領改變台灣社會認同的淩雲壯志(李登輝等獨派以“虛構史觀”能改變台灣社會的國族認同,統派立足“實質歷史”更應該有能力以“祖國史觀”改變台灣社會的國族認同)。

  “祖國認同”:鞏固深藍、凝聚淺藍、感化淺綠、震懾深綠

  展望未來,當務之急是應推出能有與深綠抗衡的史觀論述,尤其是旗幟鮮明的“祖國史觀”,並以“祖國史觀”豐富“祖國認同”的話語權。當然,“祖國史觀”的核心是立足於真實的歷史表述,例如本人就曾於2010年9月16日台灣北區台北市“普通高級中學歷史科課程綱要(草案)公聽會”上,提出清朝時台灣人民曾參與全國“國家治理”的祖國史觀。因為,兩岸在大清時原屬一國,斯時國家是處於一體化的宏偉體制,中央是施行對台傾斜予秀才、舉人、進士科舉保障名額的優惠政策,復以任官迴避本籍制度調派考取功名的台士赴中央或他省為官,參與全國的“國家治理”。因為本人論述是立足於真實歷史,故在場綠營雖眾,也無法提出異議,無可奈何。

  目前島內統獨勢力,藍營未能像獨派挺身高倡“獨立建國”般光明正大地講“兩岸統一”,而以“不獨不統”、“統合”等遮掩或替代其傾向統一。惟俗云“言不正名不順”,其結果是實質侵蝕台灣人民統一認同的正當性,換言之“祖國認同”是不可替代的;在台灣現階段的統獨政治光譜上,獨派能旗幟鮮明地主張“獨立建國”,甚至將台獨道德至高化。統派為什麼不能也旗幟鮮明地主張“祖國認同”,將統一道德至高化?!如果統派能旗幟鮮明的高舉“祖國認同”,則可使綠營知道台灣社會還有相當多的民眾是堅定地視中國為祖國,此勢必震懾40%綠色板塊。對淺綠群眾,則藉“祖國史觀”使其認知真實歷史,對其柔性感化影響。對淺藍群眾,“祖國史觀”則可使他們突破遭“台灣主體論”壓制的心理枷鎖,喚起其原有潛藏的祖國情懷,引導其對祖國的認同。對深藍群眾,“祖國史觀”強化其視中國為祖國的信念。

  因此,“台胞認同祖國化”在政治上可震懾深綠、感化淺綠、凝聚淺藍、鞏固深藍。至於如何改變此一形勢,其具體落實之法就是樹立併高舉“祖國認同”的旗幟,於台灣史領域建構“祖國史觀”,使島內能有與深綠抗衡的論述能量,並以“祖國史觀”豐富“祖國認同”內涵。最後,吾人應有完成“兩岸統一”是我們當代中國人的神聖使命,統一道德應予至高化,藉“祖國認同”信仰力量擴大統派聲勢與影響,使藍營不但不牽就綠營論述,並引導凝聚藍營力量,俾與獨派鼎足相抗,為未來兩岸和平發展後的政治談判,紮下厚實的民意基礎。“祖國認同”,是統一的思想根基。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1年4月號,總第160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