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樓市博弈 無關市場?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4-06 09:25:36  


  中評社香港4月6日電/新加坡《聯合早報》4月6日載文《中國樓市博弈無關市場》,摘要如下:

  一場從未有過的激烈博弈,一次空前一致的地方逼宮,直接挑戰的,是以溫家寶為首的國務院的權威。這場博弈和逼宮,揭掉了過往蓋在頭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呈現給世人的,是與喊得山響的建設“幸福中國”形成反襯的冷峻現實。

  3月31日,是“新國八條”規定的地方政府公布樓市調控目標的最後一天。截至29日,在已經公布的43個城市中,唯有北京一改當日白天的吹風精神,在深夜時分突然定出了“降調”。北京的改變,事出突然,但隨後住建部連夜下發的通知,卻讓人讀懂了背後的玄機。

  42個城市,既有上海、深圳和廣州這樣的特大城市,也有中西部許多中等城市,面對國務院3月底制訂出今年調控目標的要求,它們竟然罔顧各自千差萬別的樓市現狀,出奇一致地制訂出只漲不跌的限漲令。而且,國務院明文給出了三點要求,即地方政府制訂目標,需要考慮“當地經濟發展目標、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和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奇怪的是,各地無一例外地只考慮前兩個前提,卻把第三個集體疏漏。

  這絕不是一次無意識的行為。“居民住房支付能力”首先是個難以確定的量,它沒有固化的硬性統一標準可資參考;同時,中國居民收入的現狀水平,是面對高房價普遍缺少購買力,即使今年房價不漲、收入水平提高,居民還是買不起高價樓。正是鑒於這樣兩條,地方政府無一例外地捨棄了這樣一個與發展方向背道而馳的前提,轉而將樓市調控目標只與GDP增速和人均收入增幅掛鈎。地方政府普遍認為,發展才是硬道理,增長才能解決問題,所以,今年的樓市調控只要將上漲的速度減慢即可。

  這樣的理解,與百姓的期望出現了方向性的偏差。中國人的傳統是安居樂業,有房心中不慌,無房難安一時。面對高企的房價,百姓希望政府能將其調控下來,自己依靠收入能夠買得起住得上。這樣的要求中規中矩,百姓安居樂業,也正是建設“幸福中國”的關鍵所在。如果百姓一直只能望樓興嘆,別說沒有幸福感,就是社會穩定也將打上巨大的折扣。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