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日本核危機帶給中國的啟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4-07 00:30:02  


日本核危機畢竟為人類敲響了警鐘。
  中評社北京4月7日電/學習時報刊載作者車海剛的文章說,由“3 11”日本大地震引發的核危機,仍是國際輿論關注的焦點。它的後續影響甚至超過了 9級地震本身。日本首相菅直人稱之為“日本(歷史上)最大的危機”,並表示“目前的狀況依然難以預測”。

  日本核危機以來,一方面,我們看到日本官方和民間的積極應對,其中福島“50死士”的悲壯故事尤為震撼人心;另一方面,日本政府和東電公司在信息披露上的遲緩及不透明,也遭到外界詬病。那麼,作為與日本比鄰而居、正在大力發展核電的中國,應當從這場危機中獲得哪些啟示呢?

  首先,日本核危機再次表明,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風險全球化、危機全球化的時代。早在 1986年,德國慕尼黑大學教授烏爾裡希 貝克就在《風險社會——走向新的現代性》一書中提出了“風險社會”的概念。在不久前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1年會上,美國基辛格協會執行董事喬舒亞 庫珀 雷默說:“越來越多的參與者,越來越多的選擇,人與人之間越來越多的聯繫,使人類面臨比史上任何時候更大的系統性風險。”

  在此次日本核危機中,我們看到,日本東北部爆炸的核電站洩露出來的放射性物質,經由大氣、洋流等的傳播,不僅可以到達鄰近的亞洲國家,還能遠及千萬里之外的歐美國家(儘管現在看來數量還很微小)。這就反覆提醒我們,在全球化時代,技術的突飛猛進、時空距離的縮小、人際和國際交流的頻密,使得出現在世界任一角落的局部性問題,都可能以某種可以預見或者不可預見的方式傳導給其他地方、其他人群,從而演變成全局性問題。地球村裡,沒有誰能完全超然於外、獨善其身。從這個意義上講,現代社會並不比傳統社會更強大,一旦發生災難,涉及面和影響程度都將遠甚於過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