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南水北調河北段發掘出土文物二萬多件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4-11 16:01:59  


  中評社北京4月11日電/始於2005年8月的南水北調中線河北段考古工作,在歷時5年多的時間裡,完成了97處不可移動文物遺存的考古發掘工作,發掘大中小型古墓葬2633座,出土文物20390多件(套)。

  新華社報道,記者從河北省文物部門了解到,南水北調中線河北段工程所經之處為太行山東麓的山前平原,是古文化遺存埋藏最豐富的地區。

  為有效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河北省組織開展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省內規模最大的基本建設工程文物搶救保護工作,全國近40家考古科研機構的考古工作者參與其中。5年多的時間裡,發現了新石器時代至清代各時期的文物遺存,發掘大量文化內涵豐富的歷史文物,有3項入選年度全國考古重要發現,1項入選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在邯鄲市磁縣北朝墓群中,考古工作者發現了較為少見的土洞式墓葬——東魏皇族元祜墓,出土一批塑造工藝精細的陶俑,壁畫殘跡。元祜墓出土的墓誌,明確了磁縣北朝墓群中東魏皇宗陵的地域所在。

  位於保定市唐縣高昌鎮北放水村西北台地北放水遺址,發現了一批夏、東周、西漢及金元時期文化遺存。

  保定市徐水縣東黑山村的東黑山遺址總面積約150萬平方米。遺址自戰國、兩漢、唐宋、金元時期一直延續至明清,內涵十分豐富。本次東黑山遺址中發現的火炕,其年代最早可到西漢早、中期,把中國火炕起源的歷史提早了千餘年,為火炕起源的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河北省南水北調工程考古中,一些文物遺存的發現填補了考古學文化研究的空白;貫穿南北集中發現的夏商時期文物遺存,則基本廓清了河北省夏商時期古文化遺存的發展脈絡。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