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韓媒:印度若叫板中國 將自食苦果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4-21 13:37:53  


印度陸軍進口的T-90主戰坦克。
  中評社香港4月21日電/東方網援引韓國網站《Viggen軍事博客》4月16日發表文章對印度在印度洋、東南亞與南中國海對中國展開的廣泛對抗進行分析。文章認為,印度為緩解國內矛盾、謀求大國形象、鞏固在印度洋的勢力以及軍方意欲獲得更多撥款等因素,使其選擇與本應是夥伴的中國處於對抗狀態。文章稱,相對於印度,中國更適合也更有能力成為一個地區性大國,長期對抗對印度的負面影響遠遠大於中國。長此以往,印度恐將自食與華對抗苦果。

  文章稱,中印兩國同屬亞洲的發展中大國,兩國在獨立、建國與發展的過程中有諸多共同之處。但是兩國自建國初期的短暫合作後,一直處於或明或暗的對抗當中,期間甚至爆發過邊境衝突。出於謀求大國形象、緩解國內矛盾、鞏固在印度洋地區的地位等原因,印度儘管在對抗中屬於實力較弱的一方,但基本處於攻勢地位。長此以往,印度恐將自食與華對抗苦果。

  文章認為,首先,儘管中國經歷了世界上最長的君主專制統治,相對於其他地區的同類制度仍更為先進,其中很多都是相當積極的。印度則正好相反,比如種姓制度很完整地保存到了現在,這就決定了雖然印度號稱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主國家,但國內矛盾異常尖銳。而緩解矛盾一方面需要動用政府力量,另一方面也需要尋找一個外部矛盾來吸引國內民眾的注意力。在印度看來,中國無疑是個合適的選擇。

  在印度看來中國既不像巴基斯坦那樣弱小,也不像美國和俄羅斯那樣不可戰勝。即使中國取得長足發展,國力大大強於印度,中印之間的對抗也只是中國面臨的諸多對抗之一。中國不可能在中印方向傾盡全力。而且在中印交界的青藏高原,中國所處的環境也要劣於印度,這樣印度就能在局部取得優勢。
 
  印度認為,與中國對抗的可控性較強。相對於巴基斯坦,中國與印度之間的矛盾並不深。領土之間的爭議也遠沒有到印巴之間的那種程度。因此,與中國對抗,在激起民眾對政府向心力的同時,也更好控制,不易產生全民性質的過激行為。

  其次,文章稱,印度自開國以來,就嚴格貫徹著其首任總理尼赫魯的那句名言:"印度以它現在所處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麼就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就銷聲匿跡。"因此,印度在國內大力發展國民經濟,在國際上積極參與亞洲尤其是東南亞事務,將印度洋理所應當地視為自己的內海,其海軍建設也以能完全控制印度洋為目標。但印度這種將印度洋視為自己後院的做法,無疑觸犯了中國的利益。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逐漸成為一個能源進口大國,其石油進口量僅次於美國,其中大部分來自中東。而印度洋尤其是馬六甲海峽是中東到中國石油運輸線的必經之路。印度加強對印度洋的控制,無疑威脅到了中國的能源安全。而面對中國這樣一個越來越強大的鄰居,印度也必然會利用能源運輸線這張牌來限制中國的發展。面對印度的這種做法,中國除了繼續選擇談判,隨著自身實力的逐漸增強,談判態度也越來越強硬,這就進一步增加了印度對中國的不信任感,對抗也就在所難免。
 
  第三,文章認為,類似於各國軍方的一貫做法,印度軍方無疑也是中印對抗的主要製造者和執行者。原因毋庸置疑,中印之間的緊張關係可以使軍方獲得更多的財政撥款。而印度的這種態度也使印度與美國有了進行深度對話的可能。印度希望借助美國的力量對抗中巴,並已與美國建立良好乃至同盟關係,提高自身在世界舞台上的影響力。而美國也希望通過與印度拉近關係,一方面緩和印巴矛盾,為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反恐戰爭創造穩定後方,一方面希望擴大自己在印度洋的影響,將印度拉進自己的陣營,共同對抗中俄,並從對印度的軍售當中獲得高額利潤。

  文章最後指出,印度選擇與中國處於對抗狀態是很不理智的行為。雖然中印兩國同屬"金磚國家",但中國並非一個完整意義上的發展中國家,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國際影響力都較以前有顯著增強,與美歐相比也不落下風。但印度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發展中國家,在各個方面與中國都相差較遠。中印之間的對抗很有種美蘇對抗的意味。印度如當年的蘇聯,因實力不濟,所以不計成本的一味進攻,力圖佔據上峰。而中國如當年的美國,雖然有時處於守勢,但始終能牽著對方的鼻子走,使對方疲於奔命,而自己卻游刃有餘。不過文章也警告稱,即使印度在這場對抗中落敗,中國也不會是勝利者。因為只要亞洲存在對抗,各國都不會有穩定的發展環境,各國都是受害者。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