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本的“恥感文化”中,死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丟面子。現在的情況,讓日本人有種被世界拋棄的恥辱感。 |
中評社北京4月23日電/此間國際在線文章:曾幾何時,魚泥、米粉、醬油、潤膚霜……從穿的到用的,只要是“日本製造”的嬰兒產品,一般都是中國大多數媽媽的首選。這就是日本產品曾經的信譽:即便在質量安全要求最高、標準最嚴的嬰兒用品領域,都能夠征服吹毛求疵的那部分媽媽。
然而,這一切似乎都將成為明日黃花。由於受到曠日持久的核洩漏牽連,“日本製造”在一些地方,已經令人避之惟恐不及。連過境日本的船只乃至日本旅客,也都沒能“幸免”。《世界新聞報》駐日本記者觀察發現,日本貨遭“嫌棄”的境況對日本國民心理造成巨大衝擊,好面子的日本人突然有種被世界拋棄的恥辱感。
全球忙著防範日本貨
福岡縣位於日本九州,離福島核電站很遠,每年3月是福岡草莓上市的月份,來自東南亞等地的訂單一批接一批。然而今年,福岡草莓卻遭遇冷落——大家都擔心看不見、摸不著的“核輻射”。
在日本災區發現農產品遭污染後,至少已有25個國家和地區對進口日本農產品和加工食品採取了限制措施。中國也擴大了禁止從日本進口食品、農產品的品種和產地範圍,同時加強了檢驗檢疫監管。日本農林水產省的一位官員說:“現在各國看日本的目光越來越嚴厲了。”迫於食品出口受阻的壓力,日本政府官員近來忙著借各種場合為日本食品“正名”。日本外相松本剛明4月16日在會見到訪的巴西外長帕特里奧塔時就表示,希望巴西能以科學為依據冷靜對待日本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