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信報:中國“人口紅利”優勢漸消失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5-02 11:11:59  


  中評社香港5月2日電/香港《信報》日前發表社評說,中國“人口紅利”優勢漸消失。

  社評說,中國公布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人口近十三億四千萬,比對二○○○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十年增加了約七千四百萬。香港信報社評指出,城鎮人口比例已接近半數,較十年前提高了十三個百分點,但勞動年齡人口增速放緩,老齡人口比重上升,使社會出現“未富先老”隱憂;而“人口紅利”的優勢,如今已走到了發展轉折點。若不改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生產結構,增速不僅將無以為繼,更可能墮入停滯不前的發展陷阱。

  社評指出,所謂“人口紅利”,是由生產與消費的差異,與人口年齡結構改變相互作用所產生的經濟成長變化。

  據經濟學家A.Mason 及R. Lee 的研究分析,改變過程中有“兩種人口紅利”。第一個人口紅利是由勞動年齡人口的增長速度,超過總人口增長速度帶來的人均收入增加。通過“撫養比”│即有效生產者人數與有效消費者人數的比率,來量化第一個人口紅利。過去三十年,中國在發展過程中,確實嘗到了第一個人口紅利的好處。

  然而,當人口變化轉入下一階段,即勞動人口增長慢於退休老齡人口,人口年齡結構變化的作用,便變為抑制人均產出或人均消費增長。難怪當人口普查結果公布後,內地響起了中國“未富先老”的警號。

  可以說,第一個人口紅利是透過量化撫養比率變化,去衡量對經濟所起的作用,計算基本假定是勞動人均產出不變;而第二個人口紅利的計算,則建基於年齡結構變化對財富創造過程所產生的影響。

  按照一些發達經濟體的經驗,人口老齡化有可能加速資本積累,進而深化經濟的資本密集度,最終可提高勞動力的人均產出。但如果退休老人的消費需求,是靠家庭或政府的轉移支付來滿足,則人口老齡化只會加速財富轉移,而非資本積累。

  很明顯,資源的轉移和再分配既不能創造資本,更須要靠稅收政策支撐,因而削弱勞動力的工作積極性。

  據普查的資料,十五至五十九歲的勞動年齡人口有九點四億人,占總人口約七成;六十歲及以上人口則為一點八億,占總人口百分之十三。按照推算,“十二五”期間(二○一一至二○一五年),十五至五十九歲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高峰後,便掉頭向下;老齡人口比重則往上提升。在同一階段,農村勞動年齡人口轉移數量,逐漸不足以滿足城市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到二○一五年,全國勞動年齡增量等於零,繼後更變為負增長,最終出現持續性短缺。

  近年,中國沿海地區出現“用工荒”,其實已反映了勞動年齡人口增長減速的發展狀態。目前,中國經濟的穩性增長狀態受到多方面的挑戰,過去依靠廉價勞動力取得的出口優勢,通過出口帶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在全球經濟失衡、中美貿易矛盾深化的形勢下,已愈走愈困難,必須通過刺激和加強內部需求,作為經濟持續增長的轉換動力。

  事實上,中國“高速增長奇跡”得益於龐大的廉價勞動力,並以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為代價,藉此支撐了高資本產出率。然而,當廉價勞動力供應不再充裕,工資上升,而資本投入用於與生產無直接關係的部分增加,例如,工廠須要為減輕環境污染而建空氣淨化設施,優化工廠工作環境和安全,雖然此舉是經濟發展成熟的表現,但資本產出率必然下降,令中國的“十二五規劃”,亦即銳意改變發展方式,提高工人所得,同時維持相對高速增長有難度。

  社評指出,如今人口普查顯示勞動人口增速遞減,“人口紅利”走到轉折點,經濟發展呈現階段性“早熟”現象,進一步反映過去三十年的增長模式,已難持續匹配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廉價勞動力優勢逐步消失,令產業升級、提高生產率的發展模式變革迫在眉睫。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