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5月2日電/大陸首艘航空母艦即將試航,並加入南海艦隊,中國海軍從此進入航母年代。依照美國海軍的看法,中國航母在執行作戰任務前,尚須經過長期的培訓和演練,目前僅具有表象的戰略意義。儘管如此,美國並不否認,東亞地區的權力平衡會因此改變。
旺報社評認為,身為主權國家,中國當然有發展海軍的自主權,部署航母可以因應日趨複雜的南海周邊情勢,確保海外石油運輸航線安全,但此舉難免衝撞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利益,特別是後續對東亞區域安全穩定、台灣戰略抉擇、兩岸互動、乃至台灣2012年“總統”選舉所可能產生的衝擊效應,不容小覷。
從維繫東亞安全與穩定的角度觀察,大陸航母問世確實將對周邊國家的海運航線構成威脅,難免加深鄰國對中國威脅的疑懼,也會深化與美國的戰略競爭態勢。根據大陸構思的全球戰略布局,發展航母有助於完成控制第二島鏈的戰略目標,最終為建立一支投射全球的海上武力,與美國分庭抗禮。問題在於,大陸發展航母就必須面對與美國爭霸海權的走勢。去年8月,美國派遣喬治華盛頓號航母戰鬥群前往日本海,足以說明美國維繫東亞領導地位並圍堵中國的決心。
根據國際關係學對權力的詮釋,任何國家綜合國力大幅提升後,若未同時獲得相等的國際權力,傳統霸權與新興強權間就可能爆發武力衝突。2010年東亞安全情勢動盪、中美關係趨於緊張,符合這種發展趨勢。未來中美關係若無法回到正軌,隨著中國海上軍力增強,雙方果真發生衝突,結局多半兩敗俱傷。基於兩岸三邊(美中台)共同利益的角度,我們曾多次呼籲中美應建構東亞共同領導夥伴機制,就是不希望中美有朝一日走向衝突。
就兩岸軍事戰略發展而言,大陸航母勢必削弱美國對東亞地區第一島鏈的控制力、擠壓台灣的戰略選擇空間,並造成台灣東部地區的防衛壓力。目前兩岸軍力已經不成對比,大陸航母問世呈現的政治意涵,不僅止於兩岸軍力的差距擴大,更在台灣將被迫在兩岸三邊尋求新的平衡點。
大陸航母戰鬥群的主要目標既是美軍太平洋第7艦隊,作戰範圍必然涵蓋台海、東海、西太平洋、南海至菲律賓的廣大地區。台灣既處於第一島鏈中心,若中美爆發軍事衝突,很難不受波及,為尋求基本的自我防衛能力,未來勢必會加速國防裝備的汰舊換新。
事實上,大陸發展航母已經促使東亞國家開始加強軍備,日本強化在南西群島(日本九州島南部與台灣東部海域間的島嶼,其中包括琉球和釣魚台)的防務,越南亦增添了新式戰機與地對空導彈。
地緣戰略環境變化與大陸的航母亮相,可能增加美台軍售的機會。鑒於美中間的政治與經濟互賴關係大幅提升,去年初雙方關係歷經美台軍售的震盪,理論上或導致奧巴馬總統任內會避免重蹈覆轍。然而現實上,重返亞洲的美國想維持東亞第一島鏈的戰略優勢,勢必需要維繫東亞地區的軍力平衡,面對大陸航母戰鬥群的逐漸成形,美方何時對台軍售,又對台出售那些軍備,取決於自身的國家利益與時機;換言之,中美海上爭霸的態勢愈嚴峻,美國對台軍售的意願相對提高。更何況,台灣購買的只是防禦性武器,非用來挑釁大陸,有助於提升台灣在兩岸談判時的對等地位。
大陸軍方總有人認為,航母可以對台獨產生威懾,因而有命名“施琅號”之意。但他們也表示,台灣只要不走向獨立,大陸無論擁有何種武器裝備,目標都不會針對台灣,因此無須擔心航母問題。其實,大陸無論用任何理由,只要是武力威嚇,都不是明智之舉,諒解與寬容才是強化兩岸互信的關鍵。萬一這艘航母果真命名“施琅號”,剛上軌道的兩岸關係勢必受到重創,國民黨亦將因此承擔兩岸政策失敗的責任,馬英九的連任之途必將增添重大變數。
大陸國台辦發言人楊毅日前在記者會上答覆相關問題時,說辭含糊,並未明確否認傳言。相信北京領導人的政治智慧,應不致於做出不利兩岸關係的決定。
於今,兩岸和平發展態勢已難逆轉,大陸也正積極實踐其“國防白皮書”所主張,推動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面對台灣朝野的疑慮,北京應盡速公開澄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