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國進入全方位水下文物保護階段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5-03 17:10:46  


  中評社北京5月3日電/中國有近300萬平方公里海域、3萬多公里的海岸線和豐富內陸水域,蘊含種類多樣、數量巨大的水下文化遺產。經過20多年,尤其是近5年的發展,中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步入全面發展新時期。

  新華社報道,2009年5月18日,世界第一座遺址類水下博物館——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建成開館,這標誌著原址保護的重要性在中國開始得到充分重視。LED深水照明技術、水下實時CCD攝像觀察技術讓深入水下廊道觀眾驚嘆“水下碑林”的神奇,體會到“無壓容器”等方案所展示的科技力量。

  2007年12月,“南海I號”沉船整體打撈、整體搬遷、異地清理的“奇思異想”變成現實,沉睡海底800多年的南宋沉船入住現代“水晶宮”,這標誌著中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理念的巨大進步,以及保護技術上的重大創新和突破。

  記者日前隨中央媒體採訪團在“南海I號”第二次試掘現場了解,考古工作者用封閉式硬探方、平面垂直攝影結合AutoCAD描圖等新糅合新科技的手法有效解決了考古中的一系列棘手問題。

  近年來,中國水下文化遺產內涵和外延不斷豐富和拓展,保護對象日益複雜多樣,已經由沉船及船載文物,擴展到海上絲綢之路、沿海海防和海戰遺跡、古港口、造船廠、沿海鹽業遺址等多種類型;工作內容從單純的水下考古,擴展到出水文物保護、巡查監護、執法管理、學術科研等多個領域,工作廣度和深度不斷擴展。

  “我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已從單純水下搶救性考古發掘,發展到全方位的水下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說。

  2010年底,中國與肯尼亞聯合實施的肯尼亞拉穆群島地區考古項目正式啟動,中國水下考古開始走出國門。

  近年來,隨著國家投入和支持力度不斷加大,中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的理念、技術、人員裝備、後勤保障等方面有了極大進步,工作水域已經逐步拓展到南海和西沙等遠海海域。中國和肯尼亞兩國合作考古項目的正式啟動,意義非凡。

  繼2009年來正式成立“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及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寧波基地、青島基地後,2011年4月22日,“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武漢基地”成立。這是國家文物局首次在中國內陸設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基地。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國家組織開展11個沿海省市的近海海域、西沙群島以及多個內陸省份的水下文物普查,為摸清中國水下文化遺產提供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華光礁I號”“碗礁I號”等沉船遺址搶救性保護、發掘工作的完成,以及“南澳I號”考古工作的啟動,總結出了一整套適合中國國情的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操作程序;水下文物保護執法力度加大,打擊盜撈、走私水下文物不法行為成效明顯……

  自1987年,國務院批准成立由國家文物局牽頭、多部委參與的“國家水下考古協調小組”以來,國家文物局已與外交、科技、公安等多個部門建立了良好的聯繫機制,在打擊非法盜撈和走私水下文物活動、開展水下文物監控、日常巡護和遠海水下考古等多方面進行了緊密、有效合作。

  國家文物局表示,隨著“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以及一批中央、地方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專業機構的完善、組建,逐漸形成由國家統一組織協調、重點發展沿海地區並逐步向內陸推進的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總體格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正向制度化、規範化和科學化方向轉變,相信“十二五”期間中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將迎來跨越式發展。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