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新華網:食品添加劑成“替罪羊”凸顯制度缺失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5-15 17:36:49  


  中評社北京5月15日電/近期,“牛肉膏”“染色饅頭”“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因“病灶”與其含有的一些添加物有關,一些消費者將矛頭指向食品添加劑,認為食品添加劑是“罪魁禍首”。隨著食品添加劑在食品中大範圍使用,“什麼才能吃”頗令消費者頭疼。

  新華網報道,業內人士認為,儘管部分食品安全事件的確與食品添加劑有關,但應正確區分“食品添加劑”與“非食用物質”,不能因“劑”廢食。一些專家表示,談“劑”色變沒有必要,建議有關部門加大科普力度,提升公眾有關食品添加劑的科學素養,同時完善食品添加劑相關檢測標準與食品安全監管體制。

食品添加劑等於“毒藥”?

  “這裡的肉食、海鮮是不是添加了很多防腐劑?”濟南市民于曉華坦言在外聚餐時常擔心食品添加劑問題。她告訴記者,平常一般不出來吃飯,但超市中銷售的食品鮮有未加食品添加劑的,也很無奈。

  記者在山東濟南數家超市採訪時發現,從小面包、榨菜、火腿到牛奶、果汁等幾乎所有的食品類商品都有添加劑,以一袋普通咖啡為例,其配料中明確標示出的有穩定劑、乳化劑、調味劑、抗結劑等4種食品添加劑。

  “現在吃什麼都得掂量掂量,商家沒有基本的誠信,不管什麼添加劑都敢用。”于曉華戲謔道,老百姓都快變成“老不信”了。

  儘管國家有關部門日前連續下發嚴查食品添加劑的相關通知,但由於食品添加劑知識匱乏,許多消費者對食品添加劑存在一定程度的擔憂與不解,甚至談“劑”色變。

  “食品添加劑能有什麼好?”臨沂市民劉軍說,雖然自己並不清楚食品添加劑的準確概念,但包括色素、膨鬆劑在內的食品添加劑就不應該用在食品中,純天然的食品最好。

  業內人士認為,儘管國家規定了食品添加劑的使用範圍和劑量,但超量使用和超範圍使用以及小作坊、小企業等亂添加屢見不鮮,種種亂象導致人們誤將食品添加劑比作“毒藥”。

沒有食品添加劑,就沒有現代食品工業

  衛生部最新發布的《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和易濫用的食品添加劑名單》,共包含47種“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和22種“易濫用食品添加劑品種”。

  針對“非食用物質”與“食品添加劑”的區別,記者在濟南街頭隨機採訪了10位市民,令記者驚訝的是,所有受訪者均認為三聚氰胺、蘇丹紅和“瘦肉精”等就是食品添加劑,其危害很大。

  在查看上述名單後,記者發現其明確將“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與“食品中可能濫用的食品添加劑”區別開來,比如吊白塊、蘇丹紅、三聚氰胺等一度成為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元凶”,其實是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而非食品添加劑。

  “現實生活中,容易將‘非食用物質’和‘食品添加劑’弄混,將三聚氰胺等導致的食品安全事故歸咎於食品添加劑濫用,這種認識是不科學的。”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濟南果品研究院副院長吳茂玉表示,這種錯誤認識加深了公眾對食品添加劑的誤解,而食品添加劑本身應該說是好東西,其對食品工業發展的貢獻不可估量。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