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浙江日報:滯漲威脅 中國甚於美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5-25 11:13:21  


  中評社北京5月25日電/《浙江日報》今日發表評論員文章,稱中國面臨的滯脹威脅遠超於美國。文章認為,從美國到中國,迅速走出此次危機主要靠了大力度的刺激政策,給經濟系統中注入了巨量的貨幣,這埋下了通貨膨脹的基礎隱患。一旦通脹提前襲來,刺激性政策將被迫撤出,經濟增長將會因失去流動性能量而突然下滑,高物價與低增長將不期而遇,此所謂滯漲。現在回過頭來看,直到去年年底,由於美國經濟一直面臨通縮威脅,中國物價指數似乎“可控”,“滯漲說”一度降音,近期隨著中國CPI的“名穩”實升,美國由“准通縮”轉入“准通脹”,滯漲說再次升調。且認為美國經濟將率先墜入滯漲泥潭。

  就近期中美經濟比較而言,都有些滑向滯漲深淵的跡象,其中美國經濟滯漲的“疑似”程度似乎要高些。疑似的根據至少有二:一個是經濟增速與物價指數“倒掛”態勢初顯。2011年1季度經濟增速跌落到了1.8%,CPI高於2.8%,四月份攀至3.2%,物價明顯高於經濟增速,“倒掛”態勢露頭。另一個是經濟增速低於2%的“臨界”低點。經濟學家們基於上世紀70年代歐美經濟滯漲經歷的大量經驗研究證明,判斷一個經濟體是否滯漲的標記,一個就是物價與經濟增速是否“倒掛”,另一個就是增速低於2%至3%這個底線。如若按照這兩個指標衡量,美國經濟似乎已經處在滯漲之中了,相比較來看,中國似乎距離滯漲遠些。因為直到最近的“數據時段”,中國經濟增速不僅依然高於物價,而且遠高於2%至3%這個經濟停滯的底線。

  然而,這樣比較實際上並不正確,出錯的原因在於判定滯漲“臨界增長率”指標的選擇上。客觀地說,經濟學家們提出的2%至3%這個標準並非絕對指標,而是個相對指標,是指一個經濟體所須達到的增長“底線”水平。這個水平的高低並不是絕對的,而多半取決於該經濟體的潛在增長率。什麼是潛在增長率?就是一個經濟體在現有技術與物質投入要素供給條件下所應達到的增長率,最簡化的意義上就是一個經濟體實現勞動力大體上“充分就業”的增長率。這個潛在增長率在不同發展階段經濟體之間的水平是不同的。中美經濟處在截然不同的發展階段。美國是個“後工業社會”,中國是個工業化與城市化都未曾完成的社會。一般認為,美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在3%至3.5%之間。多數測算認為,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在8%至11%之間,低於8%就難以解決就業問題。我以為判斷一個經濟體是否面臨滯漲的“倒掛指標”,應為其實際增長率與潛在增長率之差與物價水平的倒掛程度,而非實際增長率與物價水平的倒掛程度。這個倒掛程度越大,滯漲的可能性與現實性就越大。

  具體就目前中美兩國的數據來看,美國經濟實際增長率(2%左右)與其潛在增長率底線(3%)僅差1個百分點,中國經濟實際增速或已跌破9%而向潛在增長率底線(8%)靠近。若與各自的物價水平相比,前者的“倒掛”幅度1個多百分點,後者的“倒掛”幅度超過接近5個百分點,其中物價還借助了政府限價。若以這個視點來看,目前中國滯漲的概率,當遠高於美國。

  不僅如此,就歷史與現實的比較來判斷,目前中國接近面臨滯漲的威脅也遠大於美國。戰後西方工業化國家簡短的“滯漲史”顯示,滯漲至少可歸入兩個背景情景:一個是持續的財政擴張政策,這是凱恩斯主義“反周期”政策的傳統;另一個是工資只升不降且與物價形成輪番上漲態勢,這與勞工組織加薪訴求的活躍直接聯繫在一起。若以這兩個“歷史印跡”反觀中美目前的經濟,則不難發現,中國目前的情形比之美國與歷史似乎更像些:此次反危機,美聯儲掌控的貨幣政策動作最大且最為持久,財政政策則見好就收。中國則相反,以“中式凱恩斯主義”財政政策打頭陣並“持之以恒”地擴張;近期美國工薪階層關注保工作位置甚於加薪訴求,中國則已湧起加薪浪潮,進而還有“低保”及工資與物價掛的呼聲。諸此種種,多半都在醞釀物價與工資輪番上升“機制”,接下來的滯漲威脅要遠大於美國。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