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化肥用量60年增百倍 危及食品安全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5-27 15:24:46  


  中評社北京5月27日電/“科學認識植物生長調節劑”、“規範使用無害健康”、“已納入農藥嚴格監管”……無論專家如何解釋和安撫,近日“裂瓜”事件中的“膨大劑”三個字,已讓不少消費者今夏吃西瓜“望大生畏”。但令人不安的又何止一個什麼“劑”?

  《法制日報》報道,“不管有沒有害,為什麼要用它?”這句頗有代表性的疑問,實際上是在指向一個根本性的、農業生產方式的問題。

  據悉,目前我國化肥的平均施用量是發達國家化肥安全施用上限的2倍,但平均利用率僅40%左右;

  我國農藥年產約170萬噸,平均18億畝農田每畝需要近兩斤;

  我國每年約有50萬噸農膜殘留於土壤中,殘膜率達40%......

  這些化學合成物質不僅污染了耕地、水等農業之本,還嚴重威脅到食品安全。

  不使用大量的外部資源就成功地保持了土壤肥力和健康。這是一百年前西方農學家發現的中國農業最令人稱奇之處。然而時至今日,中國的農業正在工業化之路上被大化肥、大農藥、除草劑、添加劑、農膜、無機能等裹挾著一路狂奔。

  如今我們已深陷食品安全困境不得自拔。專家提醒,是否應該反思一下我們目前的農業生產方式?

  年約50萬噸農膜殘留於土壤 專家稱其“白色恐怖”

  對“白色污染”問題,人們往往較關注城市中一次性塑料餐盒及購物袋等的使用與回收。但記者獲悉,目前我國每年約有50萬噸農膜殘留於土壤中,殘膜率達40%。農膜在農業生產中的大量使用而並不考慮其降解問題,令我國生態環境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加速了耕地的“死亡”。

  “我實地考察過幾十個國家,從來沒有見到一個國家像我國這樣,大張旗鼓地推廣、應用農膜,弄得全國山河一片"白"。”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蔣高明如是說。

  長期致力於退化生態系統與退化農田修復的蔣高明,日前對記者講起他在一些農村看到的幾乎被清一白色塑料膜覆蓋的農田、山坡的景象時,用“白色恐怖”來形容。

  據蔣高明介紹,大量殘留在土壤裡的農膜,在15-20厘米土層形成不易透水、透氣的難耕作層。而最關鍵的是它沒辦法降解。有人研究了其壽命後得出結論:大概要7代人、140多年還降解不掉。

  令人擔憂的還有,在降解農膜的過程中,會有致癌物二惡英排放到空氣中。比如有些勤快的農民將農膜從田裡揀出來後就地焚燒,看似乾淨了,實際上低溫燃燒排放的劇毒二惡英進入了農民身體和大氣中,成為難以除掉的惡性污染物。

  在蔣高明看來,農膜是現代農業最垃圾的發明。人們利用它得到一部分增產後產生依賴。在脫離了傳統鋤地做法,不用有機肥、秸秆等養地,覆蓋一層農膜就實現了保溫、保水、除草、殺蟲等目的,表面看是再好不過的事,但實際上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是在加速耕地“死亡”。無異於“殺雞取卵。”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