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官員吃特供食品 食品安全監管乏動力
http://www.CRNTT.com   2011-06-01 10:02:54


 
技術、制度、道德觀的綜合考驗

  事實上,目前中國所經歷的食品安全事故頻發的態勢,並非個案。歷史上美國、歐洲也都經歷過。“如果要比較的話,中國目前的食品安全狀態,我認為和美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初期相類似。”徐?N宏說。

  不過,紐約大學教授斯塔薩維奇(David Stasavage)5月29日在復旦大學舉行的上海論壇上談及食品安全問題時,則認為目前的中國和20世紀初的美國情況類似。“在經歷19世紀末快速工業化後,20世紀初美國的媒體和報紙上大量的曝光食品安全問題,成為了一場每個人都關心的社會運動。”

  即便是今天,食品安全依然是個全球性的問題,任何國家都不存在“零風險”,如美國曾有雞蛋沙門氏菌事件、日本曾有毒牛奶事件、歐洲曾有瘋牛病事件、近期德國又發生二口惡英事件等等。

  徐?N宏提供給記者的資料顯示,從1993~2010年食源性疾病的年度估算統計顯示,全球共有10億起,200多萬人死亡。其中美國480萬起,3000 人死亡;歐洲4550萬起;澳大利亞540萬起,120人死亡。不過中國尚無確切數字。

  徐?N宏分析稱,大部分的食源性疾病的爆發率因食品安全方案的執行在下降,但部分病源依然呈上升趨勢,而一些加工手段和過程出現的新的致病因素也在不斷地被認識。比如,美國公布的彎曲杆菌和大腸杆菌導致的事故基本保持穩定,但沙門氏菌、諾克病毒所導致的事故數量逐年上升,尤其是諾瓦克病毒。

  而現代社會的發展演變,也為食品安全增加了新的挑戰。

  比如,人口人群分布和結構的變化,改變了對食品安全需求。老齡化人口使病菌感染更加容易發生,因為 55~60歲期間,人們的免疫力已經開始下降。

與此同時,隨著消費能力的提升,消費結構也在發生變化,食品需求趨向肉類和方便食品等,但是此類食品相對於穀物來講有更高的食品安全風險。“高風險的鮮食水果蔬菜和肉類的消費的增加,增加了患食源性疾病的機會,比如O-157:H7大腸杆菌、單增李斯特杆菌。”

  不過,就中國目前食品安全狀況,徐?N宏表示,很多問題並不是知識性、科技性的問題。“我們的法律法規,和國際上考慮的風險評估、風險交流、風險管理系統已經沒有很大的差異了,和行業裡面的食品科技、食品生產技術食品加工情況也沒有知識性、認知性的差異。那為什麼會有問題?說到底還在於,我們道德操守的底線,是不是維持在一定水平之上。”

  他舉例說,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皮革奶等,已經不能用科技或者是知識匱乏來形容,只是企業過分關注利潤。而這一點,顯然需要整個社會價值體系的調整,而非僅僅依靠法律。

  “因為不可能制定法規去禁止所有的化學品,化學品的變化也很快,所以必須要有一個道德操守的底線,就可以避免掉99%的問題。”徐?N宏說,自己在日常工作中接觸的大量企業客戶,願意考慮或者是已經考慮道德的企業越來越多。

  但是他也表示,道德並不是唯一。“如果現在美國有個食品安全問題發生,它的經濟後果是非常嚴重的,就因為這個嚴重的經濟後果,才迫使很多人不敢去犯錯。中國門檻就低很多。”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