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副院長吳心伯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蓋茨在香格里拉對話會上的表態,傳遞出美國不希望在這一地區出現新的對抗的積極信號。“儘管美國的表態比較積極,但是還要看其實際行動。”吳心伯認為,美國利用一些東南亞國家與中國存在的領土、領海糾紛,利用亞洲一些國家擔心中國實力增強的心態,與他們加強關係,借此牽制中國的思路不會改變。法國《爭鳴》雜誌5日稱,蓋茨換了個口氣,但美國在這一地區的戰略利益一目了然,且不會改變,關鍵在於它如何在有限的資源和本國、盟國過高軍事需要間找到平衡點,並同時避免刺激中國和東盟國家。
亞洲不願在中美間“站隊”
自從2002年第一屆香格里拉會議起,美國在一部分國家的簇擁下鼓吹“中國威脅論”,曾經是香格里拉會上常見的“一景”。這在拉姆斯菲爾德任防長時表現得特別突出。在2005年的對話會上,拉姆斯菲爾德批評中國快速發展軍力,對周邊國家和地區造成威脅,遭到中方代表團團長崔天凱的駁斥。蓋茨上任後情況有所緩和。但在去年對話會上,蓋茨激烈批評中國因美國對台軍售中斷雙邊軍事交流的做法沒有意義,並要求保障在南中國海的自由進出權。與會的解放軍副總參謀長馬曉天進行了針鋒相對的反駁。
有分析認為,出現這種情況除了美國帶頭外,其他一些亞太國家對中國的防範之心也是一個因素。香港中評社稱,以對話會舉辦地新加坡為例,新加坡被認為是貫通中西的“橋梁國家”,但在防衛理念上一直主張“援外入內”的平衡術,也就是希望把美國拉進亞洲,平衡中國日漸崛起的軍事存在和影響力。不久前從中國訪問歸來的新加坡前內閣資政李光耀聲稱,“美國是能抗衡充分成長的中國的唯一力量,因此保持美國對該地區的興趣很重要。”它反映的顯然不是個人看法,也不是新加坡一國的想法,而是在東南亞地區有相當的代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