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傅應川:退將為兩岸和平開創未來,何罪之有
http://www.CRNTT.com   2011-06-11 10:01:36


兩岸已經沒有敵對狀態,兩岸退將的交流,何來“叛國”之說。
  中評社台北6月11日電/退役中將、中華戰略學會常務理事傅應川今天在《旺報》發表文章說,退將在大陸一句“國軍、共軍,都是中國軍隊”,引來高層震怒,輿論一陣撻伐,“戕害國家尊嚴”、“羞辱“中華民國”、“忘了我是誰”等無情指責,讓這些終身為捍衛“中華民國”而犧牲奮鬥的國軍將領,深感沉重。 

  “國軍、共軍,都是中國軍隊”這句話是否說錯,可從3個層面來剖析。 

  首先,從現實的兩岸政治環境而言,這句話在語詞邏輯上,“中國”或“中國軍隊”是“國軍”及“共軍”的“集合名詞”。無庸置疑的,“國軍”是“中華民國”的軍隊,“共軍”係指中國共產黨的軍隊,現在的“人民解放軍”亦屬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隊。目前兩岸關係的基礎在“九二共識”,其內涵為“一中各表”,亦即我們稱“中國”是“中華民國”,大陸認為的“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無論對岸所稱“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或者我們所稱“互不承認、互不否認”,“中國”一詞其實包括了“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主權重疊的國家。從這個概念來看,“這句話”在邏輯上沒有語病,就不能說成“失言”。又因,“中華民國憲法”是“一中憲法”,當“中華民國”的國民說“中國”,指的是“中華民國”,這才合憲,除非否認是“中華民國”的國民。 

  二次合作編入國軍 

  其次,從“中華民國”百年的歷史發展而言,自1911年到1949年,“中國”無疑的就是“中華民國”,但令人沮喪的是當時“中華民國”沒有一個號令統一,隸屬於國家的軍隊,從來都是軍閥割據、山頭林立。民國肇造之初,中國的軍隊概分為北洋軍系及地方勢力的民軍。迄民國13年中國國民黨成立黃埔軍校,從校軍而黨軍,並於民國14年7月一統舊日的湘軍、滇軍、桂軍、粵軍等,為“國民革命軍”,這才有了“國軍”。而共軍在民國13年至16年中國國民黨“聯俄容共”的政策下,共產黨員分別以個人名義,投入黃埔軍校,此一黃埔師生共生的源頭,主導了百年來的“中國”(國、共)的軍隊。 

  在國、共合作的年代,黃埔人犧牲奉獻,共創東征及北伐之初的統一大業。隨後國共分裂,開展國共長期鬥爭,但亦有抗戰時期的第2次國共合作,將共軍編入“國民革命軍第8路軍”。從歷史的縱向來看,“中國”或“中華民國”的軍隊,不僅只有國軍,還包括北洋軍系及地方民軍;國軍、共軍都曾是“中國的軍隊”,且“共軍亦曾是國軍中的一支部隊”。 

  第三,兩岸的敵對,源自於國共的鬥爭。民國36年共軍坐大,國府於7月5日公布,全國進入動員戡亂時期,這是兩岸敵對的法律根據,但從法理來看,兩岸的敵對是定位在“內戰”,而不是“國際戰爭”,動員戡亂已於“中華民國”80年5月1日零時終止。兩岸已經沒有敵對狀態,兩岸退將的交流,何來“叛國”之說。 

  無國仇只有黃埔家恨 

  文章說,真正讓這些退將放不下的,是黃埔的歷史悲劇。從戡亂戰史來看,是“黃埔人打黃埔人”,流最多的是黃埔人的血。在戡亂戰役中,雖因意識形態各有不同,但沒有“國仇”,只有黃埔一家的“家恨”。登陸退將的言論,從不代表任何官方立場,但他們卻背負了歷史的使命,不能讓戰場上陣亡將士英靈的血白流,期盼的也只不過是“相見一笑泯恩仇”,純以個人身分,化解兩岸的“家恨”,為兩岸和平開創未來,何罪之有! 

  “國軍、共軍,都是中國軍隊”這句話的爭議,不在兩岸,而是在今天台灣內部,政治環境所形成的意識形態,決定了這個問題的是非。很顯然,指責這句話的人,沒有將“中國”與“中華民國”畫上等號視為合憲;又不了解國軍與共軍在歷史上的淵源。現今社會的認知與退將的思維落差太大,對這句話的苛責,可以理解。但從馬英九依據“憲法”法理,明令政府機關,不以“中國”稱大陸,又對退將的言辭表示震怒,就顯得雙重標準了!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