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因素如何制約中國外交
國內政治和政府需要是如何制約中國的政策制定過程的?我想談五個例子:內部團結、個人、發射井、放大、互聯網。
中國政府的頭號準則是內部團結。有人說,中國政府的招新人面試實質上只有一個問題:你是我們一夥的嗎?一個有能力的中國政府官員實質上終其一生在證明,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是的”。美國政治的鬧騰也許會讓中國人感到困惑。美國政治候選人不僅回避“你是我們一夥的嗎”這種問題,而且極力證明自己反對現行體制而謀求變革,競選宗旨很可能與既定秩序和政治相抵觸。然而在中國,你必須能夠證明自己將是團隊中一個負責任的成員。首要問題不是你的能力如何、創造力怎樣,也不是你有哪些想法。首要問題是:你是我們一夥的嗎?這可以說是列寧主義陰魂不散,因為它強加給體制高度的同一性。它並不總是帶來最佳結果,而且不利於嘗試稍稍不同的方向或提出不同的想法。因此,中國沒有什麼自下而上的試驗,變化都是自上而下的。
我們應當認清的一個相關現象是個人說了算的制度終結和一個官僚政府國家的出現。從某些意義上講,這可能令人欣慰,因為歷史上個人說了算的制度造成諸多問題;但從某些意義上講,這可能也會預示著外交政策飄移不定,因為中國的體制需要在最高層有一個強有力的人物幫助形成最符合中國利益的結果。想想經典的國際關係理論是如何論述上升中的國家的:假如一個國家正在冉冉升起,那最好盡可能久地拖延挑戰與難題。在能力正日益增強的時候倉促解決問題絕對欠妥。問題拖得越久,你的日子就越好過。鄧小平擔任中國領導人期間非常有效地奉行了這一策略,鄧小平稱之為韜光養晦。
然而當我們回顧過去一兩年冒出來的問題時發現,似乎總是有人蓄意導致出現不應該出現的問題:在南中國海騷擾美國艦艇,對美國對台軍售做出過於敵視的反應,中國官員對東盟國家外長的講話不友好,中國漁船干擾日本海上保安廳的船只。這其中任何一個舉動原本都可以被一個占據主導地位的人物制止,但我覺得很遺憾的是,就中國而言,過去幾年的情況是,一系列不起眼的言行舉止累積起來讓人認為,這個國家在本地區擺出咄咄逼人的姿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