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保障房配套普遍嚴重負債 加劇住房貧富分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7-03 09:55:46  


在普通商品房正逐步被擠出市場的新現實下,住房“雙軌制”將可能使“市場歸市場,保障歸保障”的政策“變形”為“富人區歸富人,貧民區歸貧民”
  中評社北京7月3日電/“構建住房‘雙軌制’的意義就在於,最大限度地保障弱勢群體的住房發展權,絕不能走進住房兩極分化的誤區。”日前,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的衆多業內人士及專家指出,未來5年建3600萬套保障房,此舉被普遍認為將奠定“市場歸市場、保障歸保障”的住房“雙軌制”新格局。然而,一些與“雙軌制”相伴的誤區,也同步顯現。

  比如,各地大規模興建保障性住房,而與之配套的公共服務面臨嚴重“欠債”;保障房將成低端住宅的主角,商品住宅卻迅速豪宅化;隨著保障房建成數量的大幅度增長,房改的歷史舊賬逐漸銷去,而因分配、質量等一系列問題纏身的保障房或將淪為住房問題的矛盾多發區。

公共服務“欠債”

  位於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建新鎮的福灣新城共有春風苑、夏雨苑、秋月苑、冬陽苑4個小區,總計有近百棟的住宅樓,是福建省迄今已建成的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性住房集中區。2009年,福灣新城各小區先後交房,陸續入住的業主隨後發現,交通出行、孩子教育、醫療保障等基本的城市公共服務在這裡都成了“奢望”。

  福灣新城周邊目前仍是待開發的鄉鎮,福灣公交站則是福州公交系統能覆蓋到的一個較遠節點。該刊記者現場看到,這裡僅有98路和6路等少數幾趟公交車,其中僅有6路車可抵達福州市中心。

  “這給我們到市區上班帶來了很大不便。”福灣新城春風苑小區業主陳偉向該刊記者抱怨道,這裡的公交車通常是早上6點30分發車,半小時一趟,趕上高峰期是趟趟爆滿,沿途乘客苦不堪言。

  在福灣新城附近,這一帶沿途的公交車停靠站台建設也不正規,有的只是在路邊電綫杆“插”了塊公交站牌,經常出現公交車還沒停穩打開車門,蜂擁的乘客就衝到路面上擠車,甚是危險。

  早在2006年底,福灣新城動工建設時,有關部門就出台了福灣新城需配套建設3所小學的規劃,時隔5年,這3所小學仍不知所蹤。福灣新城業主黃先生頗為焦急,因為他的小孩已經到了入學的年齡,“我們曾多次咨詢房管部門、教育部門,得到的答覆就是要我們再等一等,然後建議我們先到附近的其他學校入學。”

  類似福灣新城這樣,保障房周邊公共服務配套嚴重“負債”現象在各地普遍存在。今年春節前夕,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首個社會保障房項目——金涵小區遭遇30多戶經合法程序產生的認購者的棄權,該刊記者從棄權名單上看到,有的棄權認購者選房優先號碼相當靠前。

  選房號排在第5位的謝祖輝是寧德市公路分局的職工,他告訴該刊記者,棄權的原因是,這個保障房項目位於遠離市區的“鄉下”,交通、教育、衛生等公共配套設施還是一片空白,生活在那裡不僅不方便,成本也很高。

  現在,更大規模的保障房建設計劃正在各地展開。然而,“保障房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和後續管理,一直是個大難題,主要是地方財政一下子拿不出那麼多錢,不能很快地把公共服務配套都建起來。”福建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相關負責人向該刊記者表示,隨著保障房規模的急速膨脹,與之配套的公共服務“負債”也將日益沉重。
<nextpage>
加劇住房貧富分化

  未來,隨著保障房的巨量入市,同樣位於城市周邊區位、中低端商品住宅因其土地出讓價格、稅費成本等都顯偏高,將失去其原有的價格競爭優勢。

  “保障房將成低端住宅的主角,而商品房日顯豪宅化,這樣的景象值得擔憂。”浙江大學金融系教授景乃權告訴該刊記者。

  景乃權擔憂:“這樣的住房‘雙軌制’將可能造成一道加劇貧富分化的‘分水嶺’。因為缺乏需求量最大的普通商品房,中間階層既沒有雄厚經濟實力購買豪宅,又很難擠進為困難家庭設置的保障房,於是‘市場歸市場,保障歸保障’就成了‘富人區歸富人,貧民區歸貧民’的代名詞。”

  顯然,開發商早已窺見了其中的“機關”,迅速地轉向豪宅市場,攫取利潤最大化。在福州局部地區,新建商品住宅豪宅化的傾向已十分明顯。倉山區是福州市新建商品房上市成交量最大的區域,在該區浦上大道、洪灣路等新樓盤集中地帶,都大比例配建聯排別墅,別墅均價達每平方米2萬~2.3萬元,比同一地段的普通商品住宅均價高出近1萬元。在福州市中心的鼓樓區,商品住宅簽約套均面積環比也持續擴大,今年5月套均面積達到了154.7平方米,環比擴大32.4平方米。

  據業內人士介紹,去年以來,北京房地產市場有兩個明顯的趨勢:一是市區的房子豪宅化。如CBD、金融街區域內無論何種產品類型,售價均堪稱天價;二是首次置業郊區化。目前,北京居民首次置業的主要區域已經從四環發展到了五環,短期內就會進入到六環區域。

  2010年持續熱銷的房山、大興、順義等北京周邊區域的中低端樓盤,在今年上半年仍舊火爆,并出現千人連夜排隊的搶購景象。有關專家指出,這充分顯示了住房的剛性需求是中低端樓盤的有力支撑。然而,一旦保障房體系逐漸完善和規模膨脹,這種情況或將不複存在,更多的人將投入保障房的“懷抱”。

  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綜合研究部部長楊紅旭指出,當前,各地大規模建設保障房對市場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在“保障歸保障,市場歸市場”的“雙軌制”下,套型面積小於90平方米的保障房,勢必將把市場上低端戶型商品住宅和樓盤擠出市場,對中高端市場來說卻是利好,大規模保障房建設將消耗掉大量的土地資源,城市中心土地資源也將變得更加稀缺,進而導致中高端房價進一步攀升。
<nextpage>
走出“雙軌制”誤區

  “構建住房‘雙軌制’的積極意義在於,彌補政府自1998年房改啓動以來在住房保障方面的‘短腿’。”接受該刊記者采訪中,中國房地產研究會副會長顧雲昌指出,“也就是以價格低廉的政府保障房解決困難群體的住房問題,從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弱勢群體的發展權。”

  顧雲昌認為,從這個意義來講,保障房及配套是應該由政府投資為主體,但主要還是靠社會力量,開發公司特別是國企、央企這樣的企業來建設。但現在的情況是,保障房建設資金面臨巨大缺口,而應該承擔起責任的企業卻在一旁袖手,或是一味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豪宅開發。

  “絕不能寄望於住房‘雙軌制’形成之日就是房價調控得心應手之時,事實上,保障房無法擔當‘高房價的終結者’。”福建省社科院研究員徐峰認為,保障房和商品住房是面向完全不同的群體,前者針對的是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不能擴大市場的有效供應。

  在他看來,地方政府要擴大市場的有效供應,必須盡快改善目前房地產市場高端商品住宅過多,而普通商品住宅稀缺的局面,加快加大中小戶型供應,緩解突出的供需矛盾,科學運用組合調控,才能真正遏制房價過快上漲。

  保障房建設還需走出蓋房子的誤區。專家普遍表示,保障房建設迫切需要完善一系列制度建設。在大規模保障房建成後,如何實現公開公正地分配、完善退出機制等保障房管理,對於各級政府來說,是一道考驗其社會管理能力的新難題。

  接受該刊記者采訪中,福州大學房地產研究所所長王阿忠認為,應該把保障房分配管理和制度納入到基本住房保障法的內容中,強化保障房分配管理,實行保障房房源、分配過程、分配結果“三公開”。

  2009年6月,廈門市實施了國內首部保障房管理的地方法規《廈門市社會保障性住房管理條例》。該條例明確規定:對於出租、轉租、轉借、調換、經營、轉讓社會保障房,擅自裝修和改變房屋用途,損毀、破壞和改變房屋結構和配套設施的行為,拒不改正的,管理部門將收回房屋,并對相關責任人處以2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的罰款。另外,無故空置6個月的,將收回保障房。

  上海、重慶等地也出台了關於保障房的地方性法規。

  當務之急,是要在各地立法探索的基礎上,抓緊制定國家層面的住房保障法律,確保3600萬套保障房實現公平分配。

  福建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副廳長李堯向該刊記者建議,成立保障房分配和管理專門機構,整合民政、房屋管理、人力社保、工商、公安等部門的信息,完善分配程序;在住房分配後,還要建立動態機制,能够掌握保障性住房用戶的財產信息,逐步建立相關的申請和使用信用體系。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