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价高企,是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尽管上半年物价高位运行,但总体仍在可控区间。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不断加力。 |
中評社北京7月4日電/據人民日報報道,“十二五”開局之年轉眼已近半,盤點上半年,突出表現是國民經濟繼續保持穩定增長態勢,經濟運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突出矛盾是物價高位運行,通脹預期的壓力加大。保持物價總水平的基本穩定,成為今年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也是最緊迫的任務。
當前物價上漲較快,牽動人心。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宏觀經濟數據表明,5月份CPI(消費者價格指數)為5.5%,創下34個月來新高。物價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盤升,到第四季度後呈現上漲較快的態勢。半年以來,CPI同比增長幅度一直在4.9%以上位置盤整,1、2月份都為4.9%,3月份為5.4%,4月份為5.3%。
今年以來,反映價格形勢變化的另一個重要經濟指標PPI(生產者價格指數)也處在高位。PPI同比增長幅度一直居於6.6%以上,從1到5月分別為6.6%、7.2%、7.3%、6.8%和6.8%。
推動物價上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國際因素,也有國內因素。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張曉晶認為,流動性充裕或過剩推動、成本推動、國外輸入推動是三個原因。國際上一些國家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導致全球流動性充裕,國內在抵禦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中,採取了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使M2(廣義貨幣量)基數不斷增長。
成本推動物價上漲具有一定的剛性。僅從農產品看,勞動力成本、生產資料成本、運輸成本的上升直接推動了農產品價格的上漲,加上由於農產品供給長期處於緊平衡狀態,從價值規律考量,農產品價格緩慢上升不僅是現在也是未來的趨勢。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必然傳導到國內。據海關總署的數據,今年1到3月,我國進口的原油、大豆、煤炭、鐵礦石價格同比上漲24.5%、25.6%、21%和62.6%。從已經公布的PPI和PMI(採購經理人指數)等經濟指標看,高企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對國內價格市場的傳導,推動了上游產品價格的上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