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湖南“拯溺局”遺址呈現“尊重生命”文物遺跡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7-18 09:43:56  


  中評社北京7月18日電/在湖南省韶山市鄉間,存有民國初年一個“拯溺局”遺址。文物專家近日通過研究碑文和調查走訪,認為這個中國早期的慈善機構,專事救濟生育女孩貧困家庭、遏制溺殺女嬰惡習,對研究中國慈善事業歷史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新華社報道,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湖南省湘潭市轄內韶山市楊林鄉瓦坪村5間年久失修的青瓦泥磚破舊平房引起了文物專家的關注。這些房屋建於上世紀20年代中葉民國初期以前。其中一面牆壁上鑲嵌一塊1米多長、約半米寬的漢白玉石碑,顯示這一遺址曾有特殊的社會功能。

  湘潭市文物管理處副主任盛兆華介紹,文物專家經過仔細辨認,已經完整錄下了遺址漢白玉石碑上鐫刻的《拯溺局碑記》。碑文中記錄了當時令人觸目驚心的溺殺女嬰行為:當時一些人生下女孩後,有的因為孩子太多“厭而溺之”、有的因為生下多胎都是女孩“憤而溺之”,有的怕因為哺乳女孩影響下一胎生育男孩“急而溺之”,還有的則因為家庭貧困或者擔心將來沒有財力為女兒準備嫁粧“吝而溺之”。碑文指斥這種行為“絕滅生道”、破壞人類社會自然和諧發展(“幹天地之和”),是人倫的悲劇(“失其本心者也”)。

  湘潭市和韶山市文物部門考證發現,韶山“拯溺局”為當地楊氏家族出資興建。“拯溺局”除了房屋,還有30畝水田。“拯溺局”通過接受社會的捐助和30畝水田出租收益,為當地和周邊生育女孩的家庭發放口糧。具體做法是每年農曆六月初一、十二月初一對凡生育女孩的家庭,按每個女孩發四擔穀子(相當於250公斤)的標準加以補助,意在緩解生育女孩經濟負擔,不再溺殺女嬰。這一機制曾持續多年。

  目前,韶山“拯溺局”已經被列入文物保護。一些專家認為,韶山“拯溺局”對研究中國慈善事業歷史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其所體現的男女平等、尊重生命的人文精神和善行,值得後世人們弘揚和借鑒。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