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在美新僑老僑心路歷程大不相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7-19 10:02:51  


  中評社香港7月19日電/據美國《僑報》報道,美國休斯敦是一個華裔移民定居已久的城市,隨著華裔人數的增多和商業的發展,休斯敦的中國城也從原來嘈雜的45號公路傍搬遷到了如今的西南區,一代一代的中國人見證了華裔人數的增長和商業的繁榮,中國改革開放之後,大陸移民大批量移民休斯敦,新老移民的心路歷程各有什麼不同,抱著一探究竟的心情,記者走訪了不同年代赴美的華裔移民。 
 
  1969年赴美的餘先生 

  像美國其他城市一樣,最早赴休斯頓的應該是來自中國香港、台灣的移民居多。 餘頌輝先生就是早年來自香港的移民。

  餘先生出生於香港,在他13歲的時候父親就過世了,拮據的少年時光塑造了他堅強的性格,也練就了他很早就能獨立生活的能力。在澳大利亞完成了高中學業後,他赴英國留學,隨後到加拿大參軍。1969年,29歲的餘先生來到美國,先在Mantana State讀書,後轉到奧斯丁讀研究生,在那裡,他結識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 就是他的夫人Sue Ann。 他們在1974年結婚後就一直定居在休斯敦,可謂是休斯敦的老華僑了。

  說到初期赴美的生活,餘先生說,由於自小受的教育就是英式的,所以到美國並沒有什麼感到生活的不適,這裡的語言,習俗和飲食對於他來說都是順理成章的,沒有經歷過過渡期的不適應。由於他學的是土木工程,他的少數族裔身份反而使他受益,記者詢問他的職稱中DBE是什麼意思時,他解釋說,DBE全稱為disadvantaged business enterprise,這是政府為了照顧少數族裔承攬工程的需要,而規定的政府工程必須分配固定的比例給擁有少數族裔頭銜的工程師。

  沒經歷過文化,語言和飲食變遷之苦的他,思想和意識始終是陽光和開放的,他積極參與社區服務,幫助新移民解決生活的困難,他的慷慨和熱情在休斯敦僑界有很高的評價。在他70歲生日的時候,中國人活動中心的朋友送給他的賀言是“閱歷七十, 心態十七”。

  當記者請教在美這麼多年有什麼經驗可以分享時, 他說,“要最充分地利用身邊的資源和文化差異來獲取最大的收益,從而使自己的生活最輕鬆。”雖然採訪沒有見到餘夫人,但從家里的布置和餘先生的講述里,記者看到他們夫妻經過了考驗的感情。他們有兩個孩子,兒子和女兒都學有成就,他們夫妻定期的走訪世界各地,中國是他們最喜歡的目的地。

  對於華人應該保留什麼傳統的問題,餘先生的觀點是助人為樂,幫助弱勢,幫助家庭,這樣會讓大家都開心。

  大陸開放後的第一批留學生

  王建光屬於新中國改革開放後的第一代通過留學移民美國的新移民,北大英語系畢業的他,1992年就到美國研修西方文學。受益於他良好的教育背景,在美國的移民生活中,他也沒有感受到語言類的障礙。

  談到出來的困惑,當時的移民經濟上都不富裕,網絡電話根本就沒有,最讓他記憶猶新的是為了打個國內長途電話都很掙扎,那時的移民一般沒錢買新車,都是以二手車代步。

  談到美國的文化,他感覺中國人對美國的文化認知還是非常有限的,即使今天,大部分華人圈子里的朋友應該還是華人,中美文化的差異很大,完全融入需要時間。 說起在美的生活,他覺得,中國人的優良傳統當然要保留,但是一些壞的習慣不應該帶到這裡來,諸如不謙卑,搶車位,喜歡拉幫結派等等。

  談到忠誠,他認為,我們既然已經選擇定居在這片土地上,就不應該對美國不忠誠,既然我們喜歡這裡的環境,人際關係和法律關係,就不應有客居的心理,應該像愛護自己的家園那樣熱愛這個國家,只有這樣,才能讓主流社會認可華人, 使得華人有更大的生存空間 。

  新世紀的移民

  開餐館的辛女士來自吉林省梅河口,梅河口是中國東北地區的一個交通樞紐,見多識廣的她在商場練就了獨擋一面的堅韌性格,言談話語間透露著東北人的爽快,她到美國正好10年了。第一站就是休斯敦。

  當年她和老伴到美國看兒子,相中了休斯敦這片土地,於是選擇留在休斯敦並很快在中國城兌下了一家位於中國城中心的餐館,一晃就是10年。

  由於赴美之前沒有英文底子,所以語言溝通成為最大的問題,即使現在也得借助兒子來閱讀英文信件。好在中國城里說普通話的居多,生活中也沒有感到不便。儘管英文不夠靈光,但跟當地人的溝通還是很順暢,辛女士餐館請了兩個墨裔幫手,也跟她一同在餐館幹了10年,辛女士教會了他們如何包餃子、包韭菜盒子等地道的中國小吃。

  辛女士非常關心時事,也期盼華人的地位能得到不斷的提高,如果中文能夠成為在更多的場合被官方認可,她將是最直接的受益者。說起中國人應保留的傳統,她說,儲蓄是中國人的傳統,也是應該值得保留的習慣,確實,美國主流也在檢討以往的寅吃卯糧的消費模式。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