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鄭明透露,主建者們呼籲多年,航母終於開始建造,“除了戰略及經濟等原因,決策層對航母和國家海洋戰略的認識也經歷了一個過程。”
鄭明說,首艘航母使用“瓦良格”號的船殼,“主要是我們在製造大型戰艦上,相關技術還不太成熟。”
另一位海軍軍事專家亦持相同看法。李傑說,“我國可以製造巨型的油輪,但大型軍艦的鋼板設計、飛行甲板技術以及船體的抗鹽鹼度等技術,還不能完全滿足製造航母的要求。”
航母在低調建造,異議的聲音也從未停息。
今年3月24日,著名經濟學家茅於軾在網絡刊文稱,“我不願意用我交的稅款去建航空母艦。”
茅的主要觀點是,加強軍備剩下的惟一後果就浪費國力;“軍備競賽並不能帶來和平,反而是帶來浪費和戰爭的越來越大的危險。”
相對於茅於軾從經濟學角度出發的反對之聲,海軍少將尹卓則從軍事角度批評了“瓦良格”號。
今年4月14日,海軍信息化專家委員會主任尹卓在做客人民網強國論壇時,就“瓦良格”號的性能及戰鬥力等問題進行了點評。“這艘艦,我們可以概括說非驢非馬。”尹說。
尹卓分析稱,“瓦良格”號的常規動力系統,影響了其作戰能力,“至少整個編隊補油要8-12個小時,這12個小時是沒有作戰能力的”;而更重要的失誤是“瓦良格”號選擇了滑躍起飛的方式,不能帶預警機。
“這個平台實際上什麼都不精,雜而不精。”尹卓評價。
“對於首艘航母,我想還是要持實事求是的態度。”鄭明說,在經濟上,出於研究開發、設計製造到維護保養等需要,可能需要投入很大費用;在技術上也可能不完美,要爭取“費效比高,以相對小的投入可以取得更大的軍事技術效益,航母的戰略作用並不亞於‘兩彈一星’;這種戰略作用遠非經濟賬所能計算的。”
“航母的重要意義不是性能好或者差的問題,而是從無到有的問題。”李傑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說,如果要跟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瓦良格”號肯定是還有差距的,但是跟其他擁有航母的中小國家相比,“這艘航母不算落後,當然,我們也不要提出過高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