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南都:動車追尾事故 直面公眾質疑需徹底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7-25 09:28:03  


事故示意圖
  中評社北京7月25日電/作為集中了幾乎全部資源的鐵路部門,從規劃到修建再到運行,每一個環節無法看到公眾參與、監督的影子。而如今,慘劇已經發生,“風險”的大部分都真實地拋給了公眾。更讓人遺憾的是,此次鐵路部門或回應不及時,或將回應僅僅納入技術範疇,這就意味著鐵路部門依然繼續著自說自話的路徑,用技術的屏障阻擋著公民的介入。

  南方都市報今日發表社評文章稱,動車追尾事故的反思並非一個技術問題,而是一個社會問題。

  發生於7月23日晚浙江溫州境內的動車追尾事故,到目前為止已經造成至少35人死、211人傷的慘劇。事故發生之後,僅就搶救人員、搶修鐵路等方面,目前政府在啟動應急預案之後,憑借它強大的動員能力足以應付。此外,官方也迅速成立了事故原因調查組,並以就地免職上海鐵路局三位領導的方式先行向公眾作出了交待。

  文章稱,此次動車追尾事故的處理,除了必須在第一時間內搶救傷員,盡早開通鐵路之外,與之並行不悖的還在於及時應對混雜著焦慮和疑惑情緒的公眾。在信息社會的條件下,所有人都開始介入事故本身,這也意味著政府必須向所有關注此事的人做出交待。通過召開新聞發布會、開通微博賬號等形式及時發布消息,澄清事故發生原因,公布事故處理進展,這樣既可以為事故的直接相關人提供必要的信息幫助,也可以更好地消除公眾的猜忌、疑慮和擔憂。但到目前為止,相關部門在應對民眾方面顯然還是太過遲滯。

  在最受人矚目的事故發生原因上,目前鐵道部或者官方媒體給出的結論主要是指當晚雷電擊中D3115次列車之後,該車通信系統隨即失靈,導致無法發出列車狀況的信息,從而引發了調度上的失控。這樣的答案儘管未必是最終的調查結論,但在幾十條消失的生命面前,我們不禁會追問:為何雷電擊中就會導致停電,且通信系統一失靈,就一定會發生追尾事故嗎?一般來說,每兩列動車之間有7000-8000米的“閉塞分區”,後面的車為何沒有收到前方列車停車的信號?此外,號稱高精科技的由我國自主研發的動車控制系統為何如此不堪一擊?種種疑問徘徊在每個關注者的心中,也叩問著鐵道部這扇緊閉的大門。即使是在昨日深夜的新聞發布會上,王勇平的回答依然沒有新的解釋,讓人不解。
 
  再者,事故發生之後,有人指出有七八輛挖土機在墜落的幾節動車車廂旁挖了幾個大坑,對車廂進行破拆和碾軋,然後將其推入坑中進行現場掩埋。面對這一指責,儘管中鐵三局回應挖坑並不是為了掩埋拆卸車廂,而是在為接下來進行的吊卸做準備。而鐵道部發言人王勇平,針對記者提問車體為何被掩埋時回答:事故現場有池塘,車頭埋在裡面是為了盡快填滿池塘(據新華網浙江頻道報道)。如果連現場都沒有得到基本的保護,那麼怎麼可能得出確切的調查結論。進一步推論,全力搶修道路固然重要,但必須要付出破壞現場的代價嗎?對於這類普遍的存疑,鐵道部門也必須及時給出令人信服的回應。
  
  文章表示,災難實在可怕,動車與高鐵築就的“高速時代”,引發的災難則更為可怕。也正因如此,除了哀悼逝去的生命,我們更當做的就該是做出深刻的反省。在此,公民的自我教育自然亟須加強,但更重要的反思責任則必須由鐵路部門擔當。作為集中了幾乎全部資源的鐵路部門,從規劃到修建再到運行,每一個環節無法看到公眾參與、監督的影子。而如今,慘劇已經發生,“風險”的大部分都真實地拋給了公眾。更讓人遺憾的是,此次鐵路部門或回應不及時,或將回應僅僅納入技術範疇,這就意味著鐵路部門依然繼續著自說自話的路徑,用技術的屏障阻擋著公民的介入。

  然而,這樣的“獨角戲”應該廢止了。在信息時代,人們基於愛可以在不同的時空之下構築成一個偉大的命運共同體。“同呼吸、共命運”就是此刻關注事故人們的真實寫照,人們借助短信、微博等各種工具傳遞著救援信息、尋人啟事,編織了一張可以傳遞信息、鼓舞信心、宣揚真愛等情感的虛擬網絡,形成的是一個巨大的場域。在這個場域中,政府部門必須轉換思維,主動介入,以開放的姿態與公民進行互動,否則,這一場域便容易成為謠言的樂土。也正是基於此,我們呼籲:信息時代,請直面公眾;生命面前,請直面公眾!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