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新京報:不能讓國寶藏在深“宮”人未識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8-02 10:53:42  


故宮被損宋代哥窑瓷器
  中評社北京8月2日電/故宮因館藏文物受損再次被公眾關注。這對故宮來說也不算先例,2008年故宮收藏的惟一一件五代董源真跡《瀟湘圖卷》(一級甲等文物)就曾在展出時被水滴淋濕受損。而兩次事故發生以後故宮管理層的反應,都是不主動對外公布詳情,也看不到明確的處罰意見,媒體是據內部人的爆料得以披露一二,公眾也就只能管中窺豹。

  新京報今日發表社論表示,這次事故經媒體報道後,公眾的反應頗為有趣,有人懷疑故宮裡的寶貝是不是早被掉包了——原因是故宮沒公布過它的確切收藏,也沒見過公開的藏品數據庫,也有人說“反正自己也沒機會看這些玩意,砸了就砸了吧”。

  這當然有偏激的成分,但也反映出一種存在已久的現象:就是故宮似乎已習慣壟斷性地占有、研究、保存這些“國家珍寶”,而沒有在維護藏品安全的基礎上,主動利用各種手段讓公眾盡可能更方便、容易地欣賞藏品,分享其中的文化價值。

  一系列事故、故事可能讓公眾和主管部門產生“故宮的一切最好都不要動,就好好放著”的心態,其實,目前故宮這樣的文博機構最大的問題,並不在保護和收藏方面,而在於公共服務意識和行動的滯後。故宮需要進一步探索從目前注重保存———而且是壟斷性保存———向注重平衡分享、公共服務的方向轉型。

  因為,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之類的國立博物館,長期以來是國家財政支持的,從他們的定位來說,不是閉門搞學術研究的機構,而是要給公眾提供知識普及、文化教育的文博機構。可現在的故宮,更多是一種“旅遊景點”的意味,遊客往往看到的只是古建築,無法看到國寶級的文物,無法體會中華文化的精湛和博大。

  文章反問,民眾需要一個什麼樣的故宮?不僅僅是一個走馬觀花的旅遊景點,也不僅僅是少數研究者的“實驗室”,而是希望在兼顧文物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方便地欣賞到更多的寶貴文物,不讓國寶藏在深“宮”人未識。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