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美需要與時俱進加深相互認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8-05 00:08:23  


基辛格參與推動中美關係發展歷程,也在中美關係的發展歷程中不斷加深對中國的理解。
  中評社北京8月5日電/人民網-《人民日報》刊載專家袁鵬的文章指出,環顧全球,有過從政經歷且長期位居高位,能打通中國歷史文化和現實政治,有機會頻繁拜會中國領導人的學者屈指可數;有深厚學術功底和戰略思想、善於縱橫捭闔,勤於著書立說又能提出獨到觀點的人,在同中國打交道的官員圈內並不多見。了解中國的商界、文化界人士有自己的關注,不刻意強調洞察時空的眼界和胸懷國家利益的站位。身兼“高級官員、信使和學者”多重身份,基辛格的確是一個擁有獨特地位的中國問題專家,他的《論中國》一書再次牽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為數眾多的中國問題專家中,一部分人對中國的了解越多,越是反華。另一部分人則是因為了解而更加理解,由於理解而漸有感情。基辛格顯然不屬於前一類。不過,誠如基辛格在《論中國》一書序言中所說,他“終生都在從美國人的視角反思如何締造和平”,可謂地道的美國國家利益捍衛者。加之精於制衡外交、憂患權力轉移、注重意識形態,他對一些問題的看法或分析難免粘上“美國中心主義”或“西方中心主義”痕跡。比如從兩種世界秩序觀的角度解讀鴉片戰爭,從中蘇領導人博弈的視角分析朝鮮戰爭等,就無法令中國讀者信服。而為使自己的觀點站得住腳,有時不惜引用未經證實的談話記錄,這無疑影響到觀點的可信度。至於從幾本暢銷書中得出中國媒體和精英信奉“必勝主義觀”這樣一個結論,同樣值得商榷。

  基辛格對中國的看法首先在於理解中國的獨特性,並以此為切入點闡釋中國的歷史和文化,認識中國的人物與事件,把握中美交往的分寸和節奏。書中以“圍棋與國際象棋”來對比中西方戰略思維、軍事理論的差異,頗為傳神;不時流露出對毛澤東“隱喻式”談話風格的欣賞,亦得益於能“進入中國人的思維”。而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認識中國和中美關係,正是當下很多美國政客、學者所欠缺的。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