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環球時報:開拓團碑為何當拆?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8-07 09:23:20  


 
  然而必須指出,這塊碑的確立錯了。該碑碑文中關於“反思歷史”的幾句話,不足以讓這塊碑在道義上變得“合法”。全國公眾的強烈反對意見,是這塊碑立錯了的現實證明。方正縣政府應把對這塊碑的認識,迅速從“縣情”轉到“國情”上,他們不僅是方正縣的“衙門”,他們同時還是中國政府在地方上的形象窗口。當中國公眾從民族情感的角度指責這塊碑時,方正縣政府的反應也應當是“全民族”水平上的。

  互聯網帶來中國輿論的空前活躍,中國很多政府官員至今對此認識不足。一些人習慣了在權力所及的範圍內開展活動,對來自體制外的質疑和挑戰極不適應。他們誤以為權力等同於權威,他們從未公開做過嚴肅、誠懇的自我批評,對公開道歉更是想都沒有想過。儘管近年來公開道歉的官員在增多,但這遠未形成制度,甚至連“潛規則”也算不上。

  在幹部制度中,應把公開道歉和問責分開來,公開道歉是就公共事件與公眾溝通的一種方式,當它是真誠的時候,有可能促成事件進程的轉折。但現在願意公開道歉的官員依然很少,特別是他們的錯誤有一定的環境因素,並非簡單是他們工作失誤的時候。他們擔心一旦公開道歉,會成為認定他們犯了“嚴重錯誤”,並對他們實施問責的依據。

  這個問題應從制度予以解決。像方正縣立碑這件事,觸動的感情面很大,但就事件本身而言算不上什麼大事。事情處理得好,拆了碑就可了事。但事情拖下去,輿論反覆糾結,“小事”反而有可能變成大事。其實這兩年一些事情鬧得很大,所涉官員態度的生硬,他們公關的笨拙,都成了事件升級的催化劑。

  中國的地方官員主要是任命的,他們對輿論的性質和力量往往都不太熟悉,在官場上他們都懂得低調,但在輿論面前如何放低姿態,最大程度地爭取輿論的善意,他們中的很多人都需認真學習。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