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慎選交流的民間社團
台灣是一個多元社會,成立社團的門檻很低,所以民間社團水準參差不齊。光以地方性社團來說,截至2010年底為止,台灣地方性的職業團體就有10,475個,社會團體就有35,426個,合計45,903個。在中國大陸“向下沉”的政策大方向之下,如何選擇適當的民間社團進行交流?涉台部門如何幫上級領導選定交流對象,筆者不得而知,不過筆者偶而也發現中國大陸各級領導來訪所選擇交流的社團,有一些在各地公信力偏低、社會擴散力不足、體質運作不良,因此雖然交流活動也辦了,協議也簽了,可能反而造成了低效果,甚至是反效果。涉台部門未來如果可以逐步調整方向慎選民間社團,應該可以讓“向下沉”的效果更加落實。
3.建立精確及快速的效益評估機制
中國大陸與台灣體制差異大,對辦活動效果的認知方式差異也大,中國大陸辦活動都會強調規模大,參與人多,代表層級高等等,但這些不一定有實質效果。再加上台灣是一個高度“選舉化”的社會,許多高度政治敏感性的議題都會被轉化為選舉議題,最後可能會被利用拿來進行選舉操作。中國大陸深化兩岸交流的政策內容,本身就包含許多具有高度政治敏感性的議題,如果被拿來選舉炒作,難免會喪失原先擴大交流的美意。中國大陸有關當局在南台灣搞活動、辦交流,最終目的當然也是希望在南台灣受到重視,還要得到南台灣基層民眾的認同,同時也不希望這些活動被過多的政治解讀、不當聯想。因此,筆者建議中國大陸對與南台灣的深化交流,應該特別建立比較精確快速的效益評估機制,不管是跟社團交流或是跟基層民眾交流,最重要的是要能夠掌握南台灣基層民眾的接受程度,尤其面對台灣即將舉行的二合一選舉,萬一有些未預期的狀況不幸被過多政治解讀的話,一定要能夠及時有效的化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