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廣東學者:孫中山締結國共“兄弟之誼”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0-02 00:18:29  


 
  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代表們經過激烈爭論後,否定了反對國共合作的錯誤主張,通過了《關於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的決議案》,為國共合作的實現完成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10月,中共中央和廣東區委以及青年團召開聯席會議,討論幫助國民黨改組問題,並在廣東成立“國民運動委員會”,以推動改組工作。與此相應,孫中山也採取了有力措施,委任廖仲愷、李大釗等五人為負責國民黨改組事宜的改組委員,旋即在廣州召開國民黨改組特別會議,制訂改組計劃。廖仲愷、譚平山等九人又被委任為中國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起草中國國民黨改組宣言、黨綱和黨章草案;辦理各地分部登記,建立各級國民黨黨部;出版《國民黨週刊》;設立講習所訓練各區分部執行委員;並決定1924年1月在廣州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改組國民黨、建立國共合作,引起了中外反動勢力的恐慌和破壞。他們污蔑孫中山“赤化”、“出賣自己”,謾駡中國共產黨玩弄“陰謀”。國民黨內右派分子公然阻撓改組,反對國共合作。就在《中國國民黨改組宣言》發佈的當天,鄧澤如等竟然以國民黨廣東支部名義提出“彈劾案”,掀起反共聲浪,妄圖推翻孫中山的聯共決策。對此,孫中山先生予以堅決反擊。他親自批駁了鄧澤如的不實之詞,說明黨綱、黨章和組織法“為我請鮑君(共產國際代表鮑羅廷)所起,我加審定,原為英文,廖仲愷譯之為漢文……切不可疑神疑鬼”;重申了這次改組的必要性,指出“不圖進步改良”,只能“日日退步”;並就聯俄決策加以說明:“我國革命向為各國所不樂聞,故嘗助反對我者以撲滅吾黨。故資本國家,斷無表同情於吾黨。所望為同情者,只有俄國及受屈之國家受屈之人民耳。” 孫中山甚至果決地在國民黨中央執委會上表示,如果國共合作事宜受阻,“那我將拋棄整個國民黨,自己加入共產黨。”他還多次指示要將右派分子清除出黨,後來果真把馮自由、馬素等開除。由於孫中山先生態度堅決,才得以從國民黨內部保證了實現國共合作的成功。

  國共合作重大意義首先在於,對兩黨的發展壯大產生了直接效果,國民革命的中堅與核心力量由此大大加強。改組後,中國國民黨制訂了明確的民主革命政綱,舉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旗幟,凝聚了眾多愛國、民主的力量;黨的組織有了長足發展,各級機構和黨員數量增長迅速,單廣東地區的國民黨員就從1925年初的1.5萬餘人增至1926年的18萬餘人;黨的精神面貌也為之一新,從一個缺乏戰鬥力的鬆散組織轉變為“黨律既嚴”的革命政黨。中國共產黨則在農民、工人中,並且在軍事上得到了許多實際工作機會,能夠公開進行反帝國主義運動, 群眾威望不斷提高,黨員數量也從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時420餘人發展為第五次代表大會時的57900餘人。國共兩黨的發展壯大成為北伐迅速成功的主要因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