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故宮“內鬥不休”不是壞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8-13 14:17:06  


  據說紫禁城裡共有9999間房屋,但這個有著五六百年歷史的深宮大院裡究竟開了多少扇門,卻無人知曉。不過,眾所周知的是,從今年5月份小毛賊石柏魁“鑿墻盜寶”案曝光以來,有關故宮的負面新聞,如“失竊門”、“錯字門”、“會所門”、“哥窑門”、“瞞報門”、“拍賣門”、“屏風門”、“封口門”,便紛至沓來,給故宮這一舉世聞名的文物保護和文化遺產保護單位的崇高形象抹上了一道道陰影。

  面對應接不暇的負面報道,故宮管理方顯然有些進退失據,手忙腳亂,存在著回應遲緩、避重就輕、缺乏公信度等嚴重問題。這也反過來證明,故宮在管理和文物保護工作中確實存在諸多漏洞和不完善之處。比如號稱戒備森嚴的安防體系還存在致命的漏洞,文物損壞後不及時上報,文物收購記錄不準確,放任所屬部門開設私人會所,內部人員私分票款等。

  諸如此類問題的逐一曝光,無疑令故宮管理方處於難堪和尷尬境地。尤其令故宮管理方難以接受的是,這些問題竟然大多出於故宮內部人士的爆料。因此,有人很容易將其情緒化地稱為“內部鬥爭的結果”,並認為這樣內鬥下去,將不利於故宮的管理和文物保護。

  但是,從公眾的角度看,故宮的內鬥其實並不是件壞事。故宮之所以有這麼多的“門”出現,根本原因在於其長期處於相對封閉自成一體的狀態,其內部管理和文物保護的規章制度、管理規範、監督制約機制等均未能進入公眾視野,從而釀成積弊。這就如同一間密不透風的屋子,長期缺乏陽光照射和空氣流通,必然會產生黴變一樣。

  從這個意義上講,故宮“失竊門”以來各類負面新聞的曝光,就如同密封的屋子被扯開了一道道縫隙,將故宮的管理與文物保護逐漸進入公眾與傳媒的觀照之下。這無疑將有助於故宮認真審視自我直面問題,並從而實現自我完善,也將有利於建立公共監督的良好機制。

  當然,在這一陣痛的過程中,故宮管理方的壓力是可以想象的,有此種停止內鬥的願望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正如著名收藏家馬未都所言,“面對"鴨梨"沒有好辦法,誠信為生存第一法則。否則"鴨梨"會越來越大,直至崩潰”。換言之,故宮要有直面現實、知恥而後勇的氣魄,而沒必要區分故宮的這扇“門”是外人推開的還是內部人拉開的。(時間:8月12日 來源:科學時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