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專家:對駱家輝要有心理“冷”準備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8-16 00:22:48  


  中評社北京8月15日電/環球時報刊載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所研究員陶文釗的文章指出,3月9日《環球時報》發表了丁剛同志的文章《中美不妨讓最懂對方的人當大使》。大使必須了解對方國家,這毫無疑問。但從中美關係正常化32年的歷史看,大使是否最懂對方與兩國關係好壞沒有正比關係。

  文章提到了美國一些最懂中國的人,其中有李侃如。巧的是,1997年他曾在北京和筆者一起用午餐。我們討論了香港回歸以及美國的對華政策,彼此有許多類似的看法。他打趣地說:如果咱們倆是中美兩國領導人的講話稿起草人,兩國關係就不會有什麼問題了!後來他的打趣成了現實:克林頓第二任期他進了美國政府,擔任國家安全委員會負責亞太事務的資深主任。當時負責東亞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幫辦是謝淑麗,也是一位中國通。但1999年5月,就在兩位美國最懂中國的人具體負責對華政策期間,南聯盟發生了“炸館”事件。

  上面的例子似乎可以說明,最懂中國的人執掌對華政策也不足以使中美避免衝突甚至是很大的衝突。而最懂中國的人即使做出了對華有利的建議,也往往不被美國政府採用,甚至會因此遭受打擊。

  克林頓政府第一任美國駐華大使是芮效儉。芮效儉的父母都是美國在華傳教士,他本人在南京出生,講一口流利普通話,堪稱美國學術界和外交界最懂中國的人之一。但那幾年中美關係也動蕩不定。1993年發生“銀河號”事件。8月江澤民主席接見美國議員時表示,船上沒有危險化學品。芮效儉後向國務院建議說,既然中國最高領導人做了這樣的表示,美國政府還是低調處理事情為好。但他的意見被中央情報局和白宮所否定。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