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楚瑜重新活躍於傳媒的視線中,當然與宋不甘心就此退出政治舞台有關。 |
中評社北京8月23日電(特約作者 楊立憲)近一個時期,台灣政壇圍繞2012年“二合一選舉”展開激烈熱身,宋楚瑜及親民黨的動向受到普遍關注。顯而易見,在藍綠高度對立的台灣社會,這股力量重新活躍,勢必給選戰投下變數。人們不禁會問:是什麼因素促使已宣布“退出政壇”的宋楚瑜重新展現政治抱負?宋之復出能否達到預期的政治目的?筆者試作如下解讀。
其一,宋“三戰三敗”心不甘。
眾所周知,宋是首位也是唯一一位民選的台灣省長,任內表現可圈可點,受到台灣社會高度評價,自1998年卸任後,曾三度參加選舉,結果均告失敗。第一次是2000年大選,宋的民調支持度一路領先,不料李登輝主導下的國民黨在關鍵時刻拋出“興票案”打擊宋,宋應變不及,最終以2.56%的差距輸給民進黨的陳水扁。第二次是2004年大選,宋與連戰搭檔參選,結果又因“319槍擊案”發生,以0.228%的差距飲恨。第三次是2006年宋與國民黨推出的郝龍斌競逐台北市長一職,結果在泛藍選民自動棄保下只獲得5萬多張票,尷尬敗選。
由這三次的參選經歷可知,前兩次宋的落選均與對手的“選戰陰謀”有關,結果可說是“雖敗猶榮”,最後一次則與其說是宋的能力聲望不如郝龍斌,宋團隊選得不好,不如說與宋的非國民黨籍身份和親民黨的政治實力不如國民黨有關,應屬“未戰先敗”。客觀而言,這三次的結果並不能說明問題,宋在三戰三敗後說出“退出政壇”的話應是一時情緒之言,塵埃落定後改弦易轍亦屬情有可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