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月以來,日本政界與媒體不斷議論下任首相人選問題,但因菅直人首相執意堅持通過《再生能源特別措施法案》、《赤字國債法案》等法案後退任,故下任首相選舉問題拖至今日。
這次新代表選舉,最主要的政策對立只有一個,即2009年日本民主黨的“政權公約”是否要堅持下去。這個政權公約的核心有“4K”,即“兒童津貼”、“免費高速公路”、“免費高中教育”、“農戶個別津貼”。因為這四項政策的日文字頭都有“K”,故有此稱。出馬競選下任民主黨代表的議員中,一些人主張必須修改或廢除“4K”,而另外一部分則反對。此外,對於今後是否增稅,很多少壯派議員主張通過徵稅實現災後復興,但小澤一郎、鳩山由紀夫等元老則堅決反對。
另外一個次級爭論點是選舉制度改革問題。目前日本實行“小選舉區比例區併立制”,即這個制度以小選舉區為主、比例區為輔。但是這個制度的問題是,勝者通吃,即在小選舉區內,會出現大量死票,這有利於大黨,而不利於那些弱小政黨。長期以來,公明黨一直主張修改這個制度,增強比例區功能,挽救那些死票。這是因為該黨支持者在很多小選區內均較分散,這種分佈不利於該黨候選人當選。
文章提出疑問,下任新首相是否與自民黨、公明黨實行“大聯立”,組成聯合政府呢?對於聯合執政,不論執政的民主黨還是在野的自民黨,都有強大的反對力量。從民主黨內看,鳩山由紀夫等黨內勢力反對;從自民黨內來看,這種情況也不大可能。2009年大選時,自民黨有200餘人落馬失去國會議員議席,他們等待東山再起,這些人認為,如現任自民黨領導層與民主黨合作,兩年之後,自民黨可能失去下次大選反攻的時機。
這次日本新首相選舉,從國內政治角度看,必須說,很難出現根本的制度變革。今天,日本最大的問題不在於外部威脅,而在於整個政治經濟制度已經老化。日本的政治經濟制度,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已開始顯其陳舊。今天整個日本社會已經進入高度“少子化”、“老齡化”階段,為贍養日益龐大的老人隊伍,日本財政依靠發行國債度日。而對日益降低的出生率,政府又必須拿出資金刺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