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慈善機構公信力下降並非媒體報道催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8-29 08:34:20  


 
  制度層面也同樣在進行著更深層次的探索。“壹基金”走出身份困境,轉型為公募基金會;民政部或將“鬆綁”公益組織,不需業務主管單位可直接登記注册。這些透露出共同的信號:政府角色將從“嚴審批”轉向“嚴監管”,多元化將是未來的慈善格局。

  當然,任何變革都有其歷史包袱和傳統邏輯的阻礙,不可能一步到位。這也是作為慈善主體的公眾應有的意識。

  風波之後,公眾需要深化對慈善的理解。在看到慈善組織不足的同時也看到它們的重要作用,在接受它們工作的同時也認同必要的管理費用。更重要的是,要平複“慈善風波”激起的強烈情緒,與過去一樣積極投身慈善事業,不讓捐款減少,不讓血庫告急,不讓需要幫助的人在等待中失去希望。

  風波之後,慈善組織與管理部門也需要重新看待媒體與慈善的關係。這段時間,如民政部相關人士指出,“慈善捐贈降到了冰點”,有人遷怒於某些人的“天真無知”,有人怪責於媒體的“窮追猛打”。誠然,回望“慈善風波”,確有一些組織機構“躺著中槍”;展望“慈善傷疤”揭開後的信任修復,媒體作為正面傳播者和引導者的作用無疑應該強化,但抱怨者也需意識到:存在的問題是第一位的,新聞報道是第二位的。民政部證實的“社會捐贈總額沒有大幅下降”、只是“慈善機構收的捐贈少了”這一現象表明:公眾的慈善熱情一直存在並釋放,慈善機構的公信力下降並非媒體報道催生。

  文章表示,對於慈善,這是我們的願景:法律規範、政府監管、公眾監督、組織善治、行業自律、社會選擇、平等競爭、優勝劣汰、合作共贏。而這幅美好圖景,需要慈善從業者、社會管理者、媒體,以及包括你我在內的每一個社會成員,共同繪就。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