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畫:美國已被債務危機逼至懸崖邊緣 |
中評社香港8月29日電/英國《金融時報》8月29日載文《不要指望中國拯救世界》,摘要如下:
在一個亮點即將消失殆盡的全球經濟中,很多人將希望寄托在了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身上。過去10年,其中很多經濟體經歷了非常迅速的增長,多數經濟體已迅速從2008年至2009年的危機中復甦。
樂觀情緒隨處可見。花旗集團(Citigroup)預測,未來20年,尼日利亞和印度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每年將增長9%以上,柬埔寨、印尼和埃及也將超過7%。在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一項最新研究中,阿文德•薩勃拉曼尼亞(Arvind Subramanian)預測,未來20年,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總產出將以5.6%的年率增長。
如果這些預測被證明是正確的話,那麼發展中國家將為步履維艱的富國的總需求做出重大貢獻,並確保全球經濟穩步增長。我們將見證人類歷史上最引人矚目的貧富差距的縮小。
遺憾的是,這些預測在很大程度上都來自最近的推算,忽略了重大的結構性限制。中國的問題已得到充分認識。過去10年,中國的增長一直受到日益擴大的貿易順差的驅動,而目前中國的順差已達到不可持續的水平。中國領導人必須進行經濟調整,從依賴出口導向型的製造業,轉向國內需求來源,同時控制這種轉型可能帶來的失業和社會動蕩。
至少,中國成功建立了基礎廣泛的現代工業,對於大多數其它國家而言,這仍是一項令人畏懼的任務。印度在IT和商業服務領域獲得了重大成功,但該國經濟要想為廣大低技能勞動力創造體面的就業機會、並保持增長,就必須擴大其製造業基礎。在尼日利亞,由於公共部門精簡、私有化、貿易自由化以及新行業創造的就業機會不足,正式就業人數實際上已有所縮減。尼日利亞勞動者正大舉返回家庭農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