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特供”造就地溝油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9-20 16:00:09  


  中評社北京9月20日電/食品安全頻頻觸及底線,是社會道德底線失守、監管制度形同虛設的強烈信號。有關食品專家推算稱,用全國每年食用油使用量減去每年國內食用油產量和進口量,兩者差值可能就是地溝油的使用量,這個推算的數字可能不是很準確,但基本上能反映地溝油重返餐桌的全國規模。在2009年,這個差值是400萬-500萬噸,而中國一年食用油的消費總量大約是2250萬噸。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刊登署名葉檀的分析文章稱,地溝油多年來屢屢成為重要新聞,但現狀仍未改變。反省的原因不出所料,食用油標準失當,各部門職責不清,衛生、質量監督、工商管理、環保、市政、城管、公安等諸多部門相互推諉,都成為地溝油屢禁不止的原因。
 
  最大的原因在反省中被遺忘。
 
  包括地溝油在內的食品安全,達到人人恐慌的程度,這與市場的權貴屬性分不開。
 
  監管部門不作為,使民眾失去區分安全食品與不安全食品的信心,只能把所有的食品都打上安全問號。
 
  文章表示,此時,市場會有兩種做法。一是在民眾督責下,使監管部門釐清責任邊界,重新設定標準,嚴格執法,換取民眾對食品安全與政府監管部門的信心。有關方面在做,公安部門對地溝油的打擊就是案例,但相比泛濫的“化學食品”,質監部門、工商部門的作為少得令人絕望。二是恢復權貴特供經濟,與資金堆砌的小農經濟。
 
  權貴特供經濟,是將官員食品排除在市場體系之外,運用權力使官員成為低價綠色菜的受惠者。官員利用權力把自己排除在有毒食品的受害群體之外,從青菜、雞蛋到牛奶,可能都存在特供體系。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