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華僑老建築,凋零還是綻放?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9-24 08:24:39  


在圓山仔圩裡,破爛的窗戶斜斜地掛在精致的石刻旁,流露著繁華過後的悲涼。
  中評社香港9月24日電/近日,在台山本地論壇上出現的,穿越了台山四九圩、端芬、水步等地的碉樓和洋房,展現台山獨特華僑建築文化的視頻,引起了眾多網友的關注和熱議。

  江門日報報道,著名僑鄉台山擁有華僑近代建築多達六十三處,但是,像梅家大院這樣的,在歷經滄桑後仍能煥發“第二春”的幸運兒卻寥寥可數。華僑建築的荒廢,讓人心痛、惋惜。如何不讓這些富有歷史價值,記錄歲月滄桑的老建築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不至於在歲月的長河中慢慢被“侵蝕”,以至於凋零呢?它們的保護、利用和開發引發了當地政府、專家學者以及普通老百姓的思考……

  命運各異

  荒廢的——

  人去樓空後,圩市繁華不再

  前天下午3時許,記者驅車來到了隱身於台山市台城西面的圓山仔圩。

  同行的還有已經66歲的李伯。他是原附城鎮政府的退休幹部。上世紀70年代,他曾在圓山村委會駐點工作。

  如果不是李伯細細訴說,記者還真不知道,在鄉道深處還有一個圩市,以及這裡過去的繁華。

  圓山仔圩位於台城西面,台城河雷公潭段南岸。東距台城6.3公里,西距開平市區約18公里。

  這個圩市很特別,似乎是不規則的“橢圓形”。中心是一個農貿市場,是用一個個10餘米高的水泥石墩圍城的石圈。包圍著市場的,是四列整齊劃一的二層騎樓,完整保留的共有59幢。騎樓樓面的裝飾十分講究,有灰雕的、有彩色玻璃的,依稀還可以看見當年的美麗。

  圓山仔圩也可以說是一個小型的“譚家大院”。清乾隆年間,該圩市由譚氏宗族始建,初名白水市。1929年,譚氏鄉紳設立市政會,重新規劃建築商鋪,建成了現今的模樣。

  圓山仔圩緊靠著台城河,北面設有一個小碼頭,接送貨船和趕集的村民,也曾有小火輪經三埠直達廣州、澳門等地。“當年,國外華僑捐資,修建了碼頭和渡船。那時,船家日夜把船停靠在碼頭邊,只要有乘客,他們就用竹篙慢慢地把船撐到對面。日日夜夜,熙熙攘攘,來來往往,非常熱鬧。”李伯憶起當年的繁華感慨地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