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吳敬璉:不改革國有經濟無法實現共同富裕目標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9-26 09:09:00  


 
  從“國有企業改革”到“國有經濟的布局調整”

  在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方針的指導下,中國用了將近10年的時間將一大批國有企業(主要是集團公司下屬的二級企業)改組為多元持股的公司制企業。這些企業的效益有了提高,也扭轉了國有經濟全部門虧損的狀況。

  但是人們也很快發現,要把覆蓋整個國民經濟的幾十萬個國有企業全都改好是不可能的。而且即使它們全部改造好了,也無法在此基礎上建立市場經濟制度,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正是在這種認知的基礎上,1998年的中共十五大提出了國有經濟改革的另一項重要內容,即有進有退地實現國有經濟布局的戰略性調整。

  在中共十五大後的幾年中,中國成功地實現了數百萬個國有小企業和基層政府所屬的鄉鎮企業改制以及上萬個大中型國有企業的“股份化”。

  這樣一來,中國經濟的所有制結構明顯優化,從國有經濟一家獨大的結構轉變為多種所有制企業共同發展。民營經濟的營業額居於各種經濟成分的首位。在就業方面,民營企業成為吸納就業的主體。2006年民營企業就業人數達到全國城鎮就業人數的72%。在世紀之交,一個以混合所有制為基礎的市場經濟的輪廓開始顯現在人們的面前。它為世人稱道的20-21世紀“中國故事”奠定了基礎。

  國有經濟改革必須奮力過關

  世紀之交,國有經濟上述兩方面的改革都取得了可喜的進展。但是,當這些改革推進到更深的層次,特別是涉及到國有大型壟斷企業集團時,改革的步伐就明顯地慢了下來。

  國有經濟改革放慢的首要表現,是在“放小”已經基本實現的情況下,國有經濟的布局調整就幾乎停步不前了,後來還發生了一些領域“國進民退”的開倒車現象。例如,中共十五大明確指出,國有經濟需要控制的,只是“關係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十五屆四中全會更把這些“行業”和“領域”劃定在“涉及國家安全的行業,自然壟斷的行業,提供重要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行業,以及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中的重要骨幹企業”的範圍內。可是,2006年國資委的一份“指導意見”卻提出,國有經濟應對軍工、電網電力、石油石化、電信、煤炭、民航、航運等七大行業保持“絕對控制力”;對裝備製造、汽車、電子信息、建築、鋼鐵、有色金屬、化工、勘察設計、科技等九大行業的重要骨幹企業保持“較強控制力”。這樣,就使民營企業的發展空間大為收緊。在有些領域,甚至發生獲准進入的民營企業的許可被收回,不准繼續經營的情況。一些國有企業還對民營中小企業展開了收購兼並,使國有經濟在一些重要行業的壟斷地位進一步強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