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王健壯:宋楚瑜再起 敗事者效應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9-29 13:20:25  


  中評社台北9月29日電/中國時報前社長王健壯今天在該報撰文指出, 宋楚瑜最近被親綠媒體奉若上賓,獨派團體也替他跑腿連署,但綠營“捧宋打馬”的策略即使奏效,宋楚瑜仍然不可能當選“總統”,最多祇會讓投票結果出現所謂的“奈德效應”。 

  “奈德效應”(Nader Effect)就是“敗事者效應”(Spoiler Effect)。一個小黨或獨立候選人,雖然勝選機會渺茫,但在一場兩大黨實力相近的選舉中,這個候選人卻很可能會瓜分立場相似候選人的選票,而讓立場相異候選人漁翁得利;這種候選人被稱為敗事者,他對投票結果的影響也被稱為“敗事者效應”。 

  而“奈德效應”乃是因著Ralph Nader之名而來。奈德有“美國消費者運動之父”之稱,他從一九九二年到二○○八年,共參選總統五次,雖然每選必敗,但對民主黨而言,他卻始終是個敗事者,高爾在兩千年以些微票數敗給小布什,民主黨更怪罪奈德攪局敗事;“奈德效應”也從此變成了“敗事者效應”的同義詞。 

  奈德在九二年以“手寫自填(write-in)候選人”身分,參加民主黨與共和黨初選,但均告落敗;九六年代表綠黨參選,拿了六十八萬多票,得票率百分之零點七一;兩千年再以綠黨身分參選,得票數近兩百九十萬,得票率百分之二點七四;○四年以獨立候選人身分參選,得票下滑為四十六萬多票,得票率百分之零點三八;○八年又獨立參選,拿了七十三萬多票,得票率為百分之零點五六。 

  在他五次參選紀錄中,兩千年那次選舉的“敗事者效應”最為明顯。高爾在這場選舉中雖因“最高法院”的裁決,而敗給小布什,但根據選票統計,他在佛羅里達州祇輸給小布什五三七票,但奈德在佛州卻拿了九萬七千多票,如果不是因為“奈德效應”,高爾在佛州的得票應該超過小布什,也不會發生重新計票糾紛,而讓“最高法院”介入並作出有利小布什的判決。 

  由於兩千年的“奈德效應”改變了選舉結果,○四年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凱瑞擔心舊事重演,特別在選前與奈德溝通;○八年支持奧巴馬的民主黨人士,更連續幾個月呼籲奈德退選,他們的理由是不能再讓極右勢力統治美國,但票投奈德就等於票投共和黨,其結果則美國危矣。 

  奧巴馬執政至今,聲望一路下滑,明年大選岌岌可危,再加上共和黨目前有意角逐大位的人又個個望之不似人君,有關第三黨應取兩黨而代之的呼聲因而再起;奈德到目前雖未表態是否參選,但他已經發起一項運動,呼籲民主黨推薦六位參選人,在黨內初選時與奧巴馬進行政策辯論,這項運動也許對奧巴馬尋求連任不構成威脅,但對他的低迷選情卻無異雪上加霜。 

  在美國選舉史上,第三黨候選人從未勝選。以老羅斯福總統為例,他原屬共和黨,卸任後因為不滿同黨繼任者塔虎脫的政策路線,決定另組政黨參選,但投票結果卻出現“敗事者效應”,他贏了塔虎脫,卻輸給民主黨的威爾遜。九○年代裴洛兩次參選,得票率雖然分別為百分之十九與八,但也改變不了第三黨宿命;奈德五次參選,更證明第三黨的出頭天仍然遙不可及。 

  而且,第三黨候選人的選前支持率一向遠遠超過他們的得票率,奈德五次參選,每次選前支持率都比得票率高出百分之七左右,可見第三黨雖是許多人的夢想寄託,但多數選民的投票卻仍然在兩大黨之間作選擇;小黨候選人如果被選前民調的幻覺所惑,最後一定會被低落的得票率嚴重打擊。 

  奈德之所以屢敗屢選,從五十多歲選到七十多歲,並非因權力欲作祟,他是把選舉當成社會運動,以前他的政見以消費者保護與環保生態為主,這幾年以反戰與反企業犯罪為主;他雖有五次落選紀錄,但他的社會聲望卻從未受損,至今仍是公民運動的代表性人物。 

  宋楚瑜的敗選紀錄比奈德少,選前民調也比奈德高,但台灣“總統”選舉卻與美國一樣,小黨候選人絕無可能勝選,最多祇能像老羅斯福那樣拿到第二名;宋楚瑜若參選到底,則可以預見:台灣這次大選絕對會出現“奈德效應”,未知的祇是效應的強弱而已。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