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5月11日,針對當時陳水扁在金門發表談話,希望重啟兩岸協商,國台辦發表題為〈承認“九二共識”就可以重啟兩岸協商〉的聲明,其中提到:“眾所周知,在台灣當局領導人上台之前,海協與台灣的海基會早已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並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數十次商談與對話。台灣當局領導人上台後,如果以務實、理性的態度尊重兩岸商談的既有基礎,雙方完全可以很快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重開談判。但是,他卻以各種藉口和辭令否定“九二共識”,否定“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客觀現實,為兩岸協商的恢復製造新的障礙,致使雙方的對話與談判至今難以恢復,深化了兩岸的政治僵局。不尊重兩岸商談的歷史,不承認“九二共識”的既有基礎,所謂“重啟協商大門”、“做好了談判的準備”、“增進情誼、建立互信”云云,不過是一句句漂亮的空話,騙人的假話。
2002年11月20日,國台辦再次發表了題為〈堅持“九二共識”,早日重開對話──紀念“九二共識”十周年〉的聲明,聲明中表示:“十年來的實踐說明,堅持“九二共識”,兩會商談與對話就比較順利,就能夠解決兩岸關係中的一些問題。堅持“九二共識”,符合廣大台灣同胞的利益,符合兩岸關係發展的要求。以及“「九二共識”產生以來,台灣各種分裂勢力一直把共識視為他們製造“台獨”分裂的緊箍咒。先有李登輝無視共識中“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核心內容,公然拋出“兩國論”分裂主張,後有台灣當局現任領導人否認“九二共識”,鼓吹“一邊一國”。2000年5月以來,台灣各種政治力量對待“九二共識”的態度,成為檢驗他們是否真正具有改善兩岸關係誠意的試金石。
從以上這些態度表示,我們可以看得很清楚,對於大陸方面來說,“九二共識”不僅存在,而且被視為善意互動的基礎。承不承認“九二共識”,重點不在於1992年是否出現了“九二共識”的文件或文字,而在於它代表著兩岸經過不斷琢磨所凝聚出來的善意和誠意。
難怪2008年5月,海基會和海協會重啟協商的函電中,海基會在傳真函中會表示:“期望貴我兩會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儘早恢復制度化協商。”而海協會的回函也表達:“我會同意貴會來函意見,儘速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恢復兩會聯繫往來與協商談判。」然後,才有歷次“江陳會談”舉行,以及包括ECFA在內的多項協議的簽署。
“九二共識”為兩岸提供了寬廣的迴旋空間
蔡英文為何不肯接受“九二共識”?主要的原因當然是因為她把“九二共識”解讀為緊箍咒,認為它設定了“一個中國”的框框。可是,除非一心一意要搞台獨,否則,“九二共識”其實為海峽兩岸提供了相當寬廣的解釋餘地,迴旋空間。
對於大陸來說,“九二共識”意味著台灣仍然接受“一個中國”的原則;對於台灣來說,“九二共識”意味著“一個中國”可以有各自表述的空間。事實上,“一個中國”的意涵也可以做彈性調整,過去,大陸採取比較排他性的解釋,強調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是這一個中國唯一合法的代表;後來,就採取比較包容性的解釋,主張大陸和台灣同屬於這一個中國的一部份。
以台海關係的基本格局,兩岸統一、維持現狀和台灣獨立來說,現階段和可見的未來,“九二共識”可以包容兩岸統一和維持現狀。所以,馬英九在接受“九二共識”的同時,可以主張“不統、不獨、不武”,而沒有矛盾衝突的問題。大陸方面雖然不滿意馬英九的主張,卻至少能夠接受他的立場。
平心而論,蔡英文的兩岸政綱對於兩岸關係的處理並非毫無善意,這表現在她“和而不同”與“和而求同”的說法上。問題是,她用來支撐這種“和而不同,和而求同”訴求的基本思維,卻是以台灣獨立為終極目標,將兩岸界定為敵對關係,將大陸視為潛在乃至於實在的敵人。因此,對於和大陸的往來,她基本上是排斥的,在不得不面對大陸崛起和兩岸血緣文化相同、地理距離又如此接近之事實的同時,她有很多兩岸往來的主張,都是“繞遠路”甚至於“鑽死巷”的思維。
以《十年政綱》〈兩岸經貿篇〉為例,其三個核心理念是“提升台灣的全球競爭力”、“維持台灣的經濟自主性”、以及“重視台灣弱勢產業的經濟權益”。在蔡英文的解釋中,這三個核心理念都有一個共通的邏輯,那就是要和大陸保持距離。因為,兩岸經貿往來會使得台灣在全球的經貿體系中更加邊緣化,會使得台灣在兩岸經貿中落入從屬地位,會造成台灣的薪資停滯和所得分配惡化。但是,稍有國際經貿知識的人都曉得,這其實是全球化的問題,而不是兩岸經貿的問題。
由於台灣是一個小規模經濟體,所以,一定要走外向經濟的發展道路,在全球分工體系中適當定位本身的位置,善用本身的利基。而在全球化的趨勢下,跨國性地佈局產業鏈是提升全球競爭力的重要法門,所以,產業發展不可避免地要進行海外投資或引入外資。至於去哪裡投資和哪些外資願意到來,就要看獲利的比較。換句話說,企業自己會評估該去哪兒投資,該如何進行產業鏈的佈局,才具有全球競爭力。能賺錢的地方,擋也擋不住,賺不了錢的地方,請也請不來。該從中國走向世界的時候,企業自然就會從中國走向世界;該從世界走向中國的時候,企業自然就會從世界走向中國。
事實上,多年以來,台灣官方從未鼓勵台商去大陸投資,對於去大陸投資所設的限制和門檻,一直高於去其他國家,直到今天國民黨執政了還是如此。同樣的,今天雖然是國民黨執政,台灣官方對於其他外資的來台投資都是張開雙手,唯獨對於陸資來台設下一大堆的限制。所以,蔡英文在她的兩岸政綱中,說國民黨的經貿政策是“獨重兩岸,疏離全球”,根本不是事實。
不客氣的說,蔡英文兩岸政綱中所強調的“全球佈局”,既不見林,也不見樹。不見林的部份,是看不到她所批評的兩岸經貿對台灣的負面影響,其實是資本主義全球化的結果,薪資停滯和所得分配惡化,不是台灣獨有的現象,而是舉世都得面對的通病。任何人執政,都應該認真處理這種小老百姓的痛苦,但不能以偏蓋全地把原因歸咎給兩岸經貿。至於不見樹的部份,則是看不到台灣身旁還有很多競爭者,都想進入大陸市場,或利用大陸市場走向世界。別的不說,南韓就對於兩岸關係的改善,ECFA的簽署,既羨又妒。如果台灣不曉得善用兩岸經貿的利基,放心,馬上就有別人遞補卡位。在這種情況下,還強調要以“從世界走向中國”來取代“從中國走向世界”,不僅是繞遠路,根本就是鑽死巷!
結語:“九二共識”是芝麻開門還是緊箍咒?
西方童話故事《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裡,有一句打開寶藏大門的通關密語是:“芝麻開門!”;在中國的章回小說《西遊記》中,唐僧有一個馴服孫悟空的法寶,就是唸緊箍咒。“芝麻開門”是打開寶藏的密語,緊箍咒是圈住孫悟空的法寶,兩者的意涵南轅北轍,但是,在台灣的政治生態裡,卻是藍綠兩個陣營對於一個“九二共識”的兩種相反解讀。
在藍營的解讀裡,“九二共識”是“芝麻開門!”,是維持台海和平、改善兩岸關係的通關密語,所以,當然可以接受。但是,在綠營的解讀裡,“九二共識”有著“一個中國”的框框,封閉了台灣獨立的道路,所以,無論如何都不能接受。於是,不同的解讀帶來不同的處理態度,並反映在“總統”候選人的言行表現上。
國民黨的候選人馬英九,早在2008年選舉的時候,就表示接受“九二共識”,並且在就職演說中強調以“九二共識”作為兩岸關係開展的基礎。這個態度,馬英九一以貫之,也藉此打開了兩岸關係的僵局,重啟海基會和海協會的協商,並簽署了包括ECFA在內的多項兩岸之間的協議,使得兩岸之間的交流往來逐步制度化,恢復了國際間對台灣投資環境的信心,讓台灣從陳水扁時代的亞洲四小龍之尾,再回到龍頭。
至於民進黨的候選人蔡英文,則明白的表示不接受“九二共識”,並且想要在不接受“九二共識”的前提下,建構一套兩岸仍然能夠平和共處,仍然可以交流往來的論述。問題是,可能嗎?只怕拋棄了“九二共識”的緊篐咒,卻換回來了陳水扁時代的坐困愁城。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1年10月號,總第16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