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京報:揭秘緬甸共產黨興亡始末與教訓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0-10 00:17:08  


 
  緬共後期,“人民軍”的主力已是彭家聲的“果敢指揮部”部隊和鮑友祥(佤族)指揮的中部軍區。他們長期感到“大緬族主義”壓制排擠其他民族幹部,對中央嚴重不滿,最後發展到對抗地步。此時,德欽巴登頂主席仍然拘守《毛澤東選集》中的教條,不能與時俱進地提出新理論,制定新政策,僵化的傳統政治教育已近乎對牛彈琴。在這種黨內凝聚力完全喪失的情況下,隨著國際國內大氣候的變化,緬共解體已勢在必然。

  緬共鏡鑒:如何跳出盛衰周期?

  1988年,國際大氣候發生變化,緬甸奈溫軍政府下台,蘇貌執政後宣布施行多黨議會制和對外開放,對國內各派武裝也採取“對話溝通”。緬甸新政府同彭家聲談判並承認果敢地區“自治”,彭本人也決定同無法再革命的緬共分家。前些年彭家聲接受記者採訪還說,自己很珍惜擔任緬共人民軍副司令員的多年戰鬥歷史,“311起事”反抗緬共中央是順應形勢和為當地軍民謀福利的不得已之舉。

  1989年3月11日,這一天彭家聲宣告歸順政府宣告了緬共中央走向覆亡。面對彭部脫離組織,中央主席德欽巴登頂召開政治局常委會,認定此舉是“反革命叛亂”,卻已無力鎮壓。4月11日,佤族縣長趙尼來和鮑友祥也起兵包圍了緬共中央所在地邦桑,將德欽巴登頂及其他中央領導人“禮送出境”。八天後,“815”軍區也宣告脫離緬共領導,成立“緬甸撣邦東部民族民主同盟軍軍政委員會”。德欽巴登頂和政治局其他幾名委員又組成臨時中央,於6月下旬遷回境內基本由克欽族組成的101軍區。該軍區過去便對中央若即若離,此時司令員丁英接待也不熱情。同年9月,因緬甸政府又同意這裡“自治”,丁英最後通知臨時中央要其離開,緬共中央失去栖身之地只好解散。德欽巴登頂再次被“禮送”去一個地方,那裡既不干涉鄰國內政,對昔日的朋友還會養老送終。

  公正地回顧緬共由建立到覆亡的50年歷史,應該承認,緬甸像德欽丹東、德欽巴登頂這樣的知識分子,引來共產主義學說建立黨組織,浴血奮鬥多年,還是為著國內人民擺脫貧窮壓迫的理想。沒想到美好的奮鬥理想與可悲的結局,差距竟如此之大。緬共興起於民族解放和階級鬥爭,衰敗於極“左”的內部鬥爭,最終亡於腐敗,這種教訓在不少落後國家帶有規律性,有識者不能不站在時代高度進行深層次反思。

  一個革命政黨,出於對民族、階級雙重壓迫的反抗心理,可以一呼崛起,但是如果不能順應時代要求與時俱進,當初進行的革命勢必會出現異化。其具體表現形式往往是──先由內部狂熱的極“左”自殘,造成理想破滅,接著又是腐敗滋長導致組織崩潰或“易幟”。要跳出這種由盛至衰的周期率,不僅要靠社會結構的改造,更要靠實行民主。當人們站在雲南邊境,望著對面那片仍然長有罌粟花的土地,有必要對本國發展道路展開更多的思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