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從群體冷漠到群體送暖折射出什麼?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0-20 10:30:45  


 
  不過,中國民眾獻愛心似乎傾向於群體行動,習慣於“被動員”,不論動員者是機關單位、政府、還是媒體。行政組織安排或是通過大眾傳媒做道德宣講,都可能迅速調動起各界善心,甚至造成人人爭先恐後獻愛心的效果。

  文章轉折表示,當個體單獨遇到一件需要伸出援手的事情時,那種義字當頭的情感好像很難出現。取而代之的,是對他人不幸與求助信號的漠視、冷漠,懷疑,或者逃避。愛心在集體的舞台上大膽發揮,在個人空間裡萎縮。這個吊詭現象折射的是社會成員人格的不健全或獨立性不足。究其根源,當強大的體制掌控了社會的方方面面,連獻愛心都長期被“包管”,民辦自助組織受到防範與懷疑,那個人的獨立精神不彰就不足為奇了。

  廣東媒體本周找到了數名本月13日下午經過小悅悅身邊的路人,他們大多否認看到小悅悅,只有一名婦女表示為此後悔內疚,其餘人的態度屬於典型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給個體人格發展空間

  正當中國社會為小悅悅揪心,為“見死不救”問題糾結時,中共最高決策機構正在閉門開會討論如何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這究竟是一種反諷還是高層議題切中了社會需要?人們將各有解讀,但是顯然,通過開會討論來推進道德建設,作用可能很有限。正如有觀察人士評論的,沒有文化自由,哪裡來的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同樣的,如果國民沒法建立健全的人格,堅定的核心價值觀與社會道德,也是無從談起。

  昨天,廣東政府發起“譴責見死不救行為,倡導見義勇為精神”大討論,執政者著手處理群體性冷漠的社會現象,出發點值得肯定。

  不過,除了傳統的“大討論”、“大宣講”以外,還需要思考一些根本問題,即怎麼讓人發揮自主性,支持社會成員人格健全發展。社會道德是公共議題,但是其基礎是社會成員的私人品德與素質,這就是私人領域的問題,要加強社會道德,關鍵是給社會、給個體人格予發展的空間。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