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抗日勝利暨台灣光復紀念碑 告別有碑無文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0-25 14:09:35  


馬英九在碑文前留影紀念。(中評社 倪鴻祥攝)
  中評社台北10月25日電(記者 倪鴻祥)今年是台灣光復66週年紀念日,馬英九上午為豎立在台北市中山堂前的“抗日戰爭勝利暨台灣光復紀念碑”,揭開碑文,碑文描述日本攫取台灣、中華民族堅苦卓絕,對日抗戰勝利的過程,完整扼要的描述這段抗日史。

  抗戰勝利暨台灣光復紀念碑於1999年10月25日落成,當時強調歷史留言板、靜默沉思的概念,所以沒有碑文。馬英九上任後,邀請“中央研究院”院士張玉法等歷史學家成立碑文撰寫小組,經深入研議後正式立下碑文。

  碑文內容如下:

  日本明治維新之後,積極推行對外擴張政策,企圖併吞中國,進而稱霸世界。自清末開始,日本不斷侵略中國,並在甲午戰爭打敗清廷,攫取台灣。民國二十年日本又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中國東北;此後,在華北、華中等地發動事變,國民政府為避免衝突擴大,採取妥協政策。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七日,日軍在北平附近宛平縣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台方在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領導下發表宣言:“我們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準備應戰,而絕不求戰。…..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任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此一宣言確定了對日抗戰之立場,並凝聚全民共識。

  八年抗戰期間,台方堅決抵抗日軍侵略,在美、英、蘇等同盟國協同下,終於獲得勝利。民國三十四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十月二十五日國民政府代表同盟國中國戰區在台北公會堂(今中山堂)舉行受降典禮。翌年八月,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頒布命令,明訂十月二十五日為“台灣光復節”。

  抗戰期間,中日雙方共有二十多次大型會戰、一千餘次重要戰役。台方犧牲的陸軍有三百二十多萬人;海軍艦艇損失殆盡;空軍損失飛機二千四百餘架,有數千位飛行員殉國。抗戰期間,台灣人民不但積極反抗日本殖民統治,亦曾赴大陸參與抗戰,組織台灣義勇隊,打山“保衛祖國,收復台灣”的口號,為抗戰勝利貢獻力量。整體估計,從九一八事變開始到日本投降,中國有二千萬人以上死傷,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難以估計。

  戰後,中華民國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戰勝國之一,成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及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抗戰表現出中華民族堅苦卓絕、抵禦外侮的偉大精神。謹以此碑對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同胞,永誌懷念。

  “抗日戰爭勝利暨台灣光復紀念碑”碑文委員會謹立

  “中華民國”一百年十月二十五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