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趙怡:刺激性新聞不利兩岸和平發展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0-30 00:29:28  


趙怡說,“讓大陸人民了解台灣”的時機到了,大陸人民了解得越多,兩岸人民在接觸時所受到的反彈和產生的反感就會越少。(中評社記者劉曉丹攝)
  中評社杭州10月30日電(記者 劉曉丹 梁棟)兩岸關係的發展,除了受到兩岸政策的制定和島內黨派的政治角力活動影響之外,台灣的媒體也發揮了相當特別的作用。台灣政策研究基金會政策委員趙怡日前在接受中評社記者專訪時稱,台灣現在媒體環境,特別是新聞環境不斷地低俗化,一味追求“刺激性新聞”以贏得收視率。台灣媒體目前的這種特性對兩岸關係的發展不是非常有利,而這樣的定位卻常常被大家所忽略。

  趙怡認為造成台灣輿論現況的原因有幾點。首先是因為自台灣媒體民營化之後,台灣媒體是以市場為取向。而且,養活台灣媒體的廣告商是採用美國尼爾森的個人收視率,個人收視率就要求每一分鐘不同人口階層的收視情況。這樣精細的一種媒體收視率調查使得每一則新聞的收視率立馬有高下之分。而台灣的社會結構差不65%以下的人是大學以下學歷。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收視率就會走大眾通俗化路線,低俗的新聞節目因為有比較強的“刺激性”必然收視率會高,各家電視台都選擇走“刺激性新聞節目”的路線。

  而以兩岸關係來說,兩岸關係和睦不會是刺激性新聞,兩岸關係出現問題時就會產生刺激性新聞。

  趙怡舉例說:“如果我們回憶一下,兩岸之間裂痕的高點是發生在1994年3月31日的“千島湖事件”後,李登輝利用電視台不斷發表“中國人欺負台灣人”的言論。1994年4月1日“千島湖事件”被報道之後,李登輝通過電視媒體謾罵了整整一個月。”4月底聯合報民調顯示,台灣民眾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由百分之四十幾掉到了百分之二十九,“大家開始羞為中國人”。也就是1994年,輿論開始把“台灣人”和“中國人”一分為二。由此可見李登輝在電視媒體上所做的言論產生了怎樣的摧毀性的力量和影響。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