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5日電/近年來,日本人口生育率和死亡率持續下降,老齡化問題日趨加深。日本厚生勞動省的統計顯示,2010年日本老年撫養比已超過40%,是美國的兩倍,比英國、德國等發達國家高近30%。據預測,在2050年之前,日本社會總體撫養比將升至90%以上,較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要高出一倍多。目前,日本老年和少年的總體撫養比也已達到60%左右,已經開始接近於勞動人群對人口撫養的負擔極限。
人民日報文章稱,日本人口結構失衡,將對其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一方面直接導致社會保障壓力增大,社保基金的收入和支出不平衡。從1990年到2007年,日本政府社會保障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1.3%上升至18.7%,但是宏觀稅收負擔率卻從29%下降至28.3%,社會保障支出增長的部分基本上由政府發行中長期債券來彌補,社會保障的負擔通過政府發行彌補赤字的債券轉嫁給了未來一代,現行的社會保障體系及其運轉難以為繼。另一方面是勞動力人口的減少。日本15歲到64歲的勞動力人口早在1995年就從8717萬人的高峰值開始下降。2011年初的統計資料顯示,日本勞動力人口的減少正在加速,從2035年起日本人口每年將減少100萬人,照此發展趨勢,到2050年日本勞動力人口預計將減至4471萬人,僅為2005年的2/3。勞動力人口的持續下降,嚴重拖累了日本的經濟增長,使日本經濟長期處於較低增長水平。
在人口老齡化和出生率下降的背景下,日本的經濟增長和社會保障都出現了不可持續性問題。鑒此,今年6月,日本從確保社會保障可持續發展和實現老齡化社會經濟平穩增長兩個方面入手,設計了實現日本社會保障良性循環和經濟長期平穩增長的發展戰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