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經濟近幾年快速的發展使得投資者一度認為離岸人民幣和新加坡元可能會成為亞洲新崛起的避險貨幣,但是九月以來市場的走勢已經清楚的告訴我們當資本大規模流出亞洲的時候,離岸人民幣和新元一樣無法幸免。目前來看只有境內人民幣在中國央行的乾預下可以保持其避險屬性。九月底以來境內人民幣波動率開始加大,九月最後三個交易日更是出現罕見的連續三個交易日觸及0.5%跌停板的現象。不過在中國央行通過中間價強力調整之下,國慶過後市場很快又平靜下來。但是離岸人民幣市場就沒有那麼幸運了,由於中國央行對境外市場乾預能力非常有限,離岸人民幣只能和其他亞洲貨幣一樣隨波逐流了。這也是為什麼境內外人民幣價差一度接近3%,目前大約保持在0.5%至1%之間。
文章表示,離岸人民幣價格的倒掛也導致人民幣清算行在九月末第二次用盡人民幣季度結算額度。境外人民幣參加行通常可以通過兩個渠道以境內價格買賣人民幣,包括人民幣清算行中銀香港以及人民幣代理行。由於人民幣代理行額度不夠透明,因此市場往往將清算行額度作為市場情緒風向標。清算行在去年10月曾第一次出現額度提早用完,當時由於市場對人民幣需求旺盛,導致很快耗盡清算行賣出人民幣配額。不過此次令人意外的是清算行提早耗盡的是買入人民幣邊的配額。而清算行配額的耗盡可能會直接影響到人民幣離岸市場價格,因為原先可以通過清算行賣出人民幣的參加行可能將不得不通過離岸市場賣出人民幣,這也成為了離岸人民幣市場出現波動的原因之一。雖然進入第四季度之後,清算行季度額度由之前40億人民幣上調至80億人民幣,但是目前對市場的影響還是較為有限。
人民幣離岸市場高速發展一年多,一些結構性因素開始顯現並開始扭曲離岸人民幣市場價格。最為顯著的就是人民幣信用證到期問題。在人民幣跨境交易中境外企業收到大量人民幣信用證。而企業在收到人民幣信用證後往往選擇去銀行貼現信用證。但是境外企業通常選擇貼現成美元而不是人民幣,這裡就出現了一個匯率錯配的問題,銀行往往通過NDF(人民幣非本金交割遠期)曲線對人民幣信用證進行美元貼現。至於為什麼境外企業傾向於將人民幣信用證貼現成美元主要是因為美元依然是全球主要貿易結算貨幣,境外企業將成品賣給中國大陸收到人民幣,但是在支付給境外其他企業原材料費的時候還是以美元結算。此外,人民幣的升值屬性也使得企業不願意通過貼現人民幣來借升值貨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