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英報:歐元區難逃厄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1-11 12:21:06  


11月10日,默克爾出席新聞發布會。當日,在德國首都柏林的總理府,德國總理默克爾會見到訪的羅馬尼亞總統伯塞斯庫,在隨後的新聞發布會上,默克爾對有關德法等國謀求建立一個縮小版的“歐元核心區”的報道予以否認,強調目前首要任務是在現有框架下維持歐元區穩定。新華社
  中評社北京11月11日電/英國《金融時報》11日發表題為《歐元區難逃厄運》的文章,主要內容如下:

  歐元區債務危機的蔓延,已經讓意大利國債收益率達到了歐元時代的最高點。這讓歐元區政治人物不快地意識到,在管理主權債務危機的問題上,感知就是一切。

  沒有任何經濟學理論或實踐分析能夠預測,投資者會在什麼時候對一國政府償債的能力喪失信心。要重建信心,這些投資者必須相信,意大利的經濟增長率能夠高於這些債務的利率,也就是說國債收益率回落到接近德國的水平。考慮到意大利目前政局混亂,如果市場不願往好處想意大利,恐怕也不足為奇。

  有兩種顯而易見的辦法來減輕破壞。其一是通過官方買進政府債券,為意大利和其它南歐國家拖延時間。歐洲央行在讓-克洛德 特裡謝任內曾明確表示,只有在可以盡快拋售所買債券的前提下,才會“捏著鼻子”買進債券。歐洲央行新任行長馬里奧.德拉吉的思路也如出一轍。正如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布拉德.德朗所說,再沒有哪種債券購買方式比這更像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了。如果歐洲央行不斷地表現出對自己購買的債券缺乏信心,那麼有什麼理由讓投資者有信心?

  當然,投資者如此不情願是有理由的,尤其是對道德風險的擔憂。安全保障會助長有恃無恐的行為。但是在整個歐元區都面臨風險,甚至歐盟的未來都岌岌可危的當下,不應該對道德上存在風險的細枝末節斤斤計較。畢竟這也正是央行發展出“最後貸款人”職能的原因——這種做法始於英國央行在1825年至 1826年金融危機期間採取的干預措施。

  然而我們現在只有歐洲金融穩定安排(EFSF),一個奇怪的表外最後貸款人。雖然最近各國領導人瘋狂地召開峰會,但仍然未能讓市場相信這個紓困基金將會擁有充足的資源。因此,對於EFSF周一發行的30億歐元10年期債券,市場反應令人失望,儘管初始價差似乎很慷慨。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