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國時報:政治戕害經濟 歐債堪為教訓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1-18 07:57:08  


  中評社台北11月18日電/歐債風暴不斷蔓延,雖然這波意大利債信風暴對金融市場的衝擊,似乎暫時止住,但病因仍在,何時再復發難料。而縱觀整個債信危機問題,可謂處處皆可看到政治戕害經濟之作法,台灣實在宜記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中國時報社論指出,歐債危機暴發兩年多,各國雖然不斷喊要援救,但最後卻是越演越烈,從希臘、葡萄牙、愛爾蘭等小型國家,一路燒到意大利這個全球第八
紓困案作為政治鬥爭、獲取政治利益的議題與手段,這種情況在各國不斷重演。
大經濟體。主要原因就是救援行動緩慢、援助力量分散又不足;會如此,又牽涉到現實的國際政治與各國的國內政治因素。 

  金融業是靠“信心”撐起來運作的產業,不論對個別金融機構、或某個金融市場,這個鐵律都適用。一旦信心喪失,幾乎就是被判死刑。因此,如果發生金融危機,要挽救的第一要訣就是決斷要快、動作要大,在第一時間就完全撲滅市場的猜測、疑慮,重新堅定市場信心。 

  按理債信出問題,就該有魄力的緊縮支出,節衣縮食,贏回國際信心;但面對社會的反彈、反對黨的干擾,執政者的“政治考量”往往超越其它,反對黨也無意真正解決國家的問題,只是以紓困案作為政治鬥爭、獲取政治利益的議題與手段。這種情況在各國不斷重演。 

  例如歐債危機爆發後,希臘就陷入內部混亂、政治鬥爭,既要他人援救紓困,又作不到援救者要求的條件。而歐洲德、法等歐元區龍頭國家,也因擺不平內部反對聲浪,反對黨不斷放炮,讓整個行動遲緩難行。結果就是市場對希臘及歐元區國家的援救行動崩盤,更加劇金融市場震盪。待好不容易談好紓困案,希臘卻來個“公投”議案,再來是內部一陣政治鬥爭與紛亂。待一切底定,市場已是千瘡百孔,援救成本不斷上升。 

  曾參與多次金融危機援救的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就一再指歐洲的援助行動太緩慢,將造成危機的擴大。事實上也是如此。援助緩慢、守不住希臘,最後火就燒到意大利。意大利是國內生產毛額達二兆美元的大國,然負債比超過一二一%,原本就名列“歐豬五國”中。但兩年多來,執政者無所作為,該作的開源節流一樣都沒作;待火燒到門口,趕快提出緊縮的預算案,又因內部政治紛亂難通過;最後,總理還是下台。至於接任者是否有誠意、有能力,提出因應政策,並擺平內部政治問題,贏回市場的信心,就只能“等著瞧”了。 

  同樣在美國,我們也看到黨派之爭的政治因素,是如何影響與戕害經濟。為了選舉,反對黨可以對著聯儲局(FED)主席叫囂,說他如果進一步推動寬鬆貨幣政策,就是“叛國”,惡質政治黨派之爭對央行的干預,莫甚於此。美國經濟低迷、失業率超過九%,不推寬鬆貨幣政策,難道該升息緊縮嗎?在貨幣政策難奏效後,總統奧巴馬推出規模四千多億美元的《美國就業法案》,專家都認為是唯一有可能稍微提振美國經濟的政策。但這時政治利益又凌駕一切,共和黨用盡藉口、想盡辦法,抵死不讓此案過,原因是怕經濟有起色,有益奧巴馬的選情。但受害的是美國的經濟與一般庶民。 

  如果把觀察點放長,政治對經濟的戕害同樣存在。我們可發現,這些“小豬、大豬們”會走到債務危機這步,就是長期的財政紀律蕩然,明明財政已入不敷出,仍不斷舉債;不論是發放各種津貼、補貼費用、作公共建設、給予公務員過分優渥的福利,都努力為之;凡是有利於選票者,即使傷害財政的健全,還是競相推動,終於走到破產危機邊緣。 

  看看台灣─特別是各政黨大選前的“表現”,是不是正走在這條路上?台灣是要追隨歐豬五國之路,把財政穩健拋一旁,平日借貸揮霍,惟政治利益考量,到處發錢、作好人,到危機時再緊縮,讓經濟墜入谷底、民眾痛苦不堪;還是要走德國之路,平日量入為出,嚴守財政紀律,在經濟寒冬來臨時,才更有本錢因應。台灣,是該好好想想!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