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央行行動日” 中國不看歐債“臉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2-02 09:15:01  


央行35個月首次下調存款准備金率0.5%
  中評社香港12月2日電/法國《歐洲時報》12月2日載文《央行行動日 中國未看歐債“臉色”》,摘要如下:

  剛剛過去的11月30日堪稱“央行行動日”:美聯儲與歐洲、英國、日本、加拿大、瑞士等五大央行協調行動,決定向市場提供流動性,以支持全球金融體系;新興經濟體也未停止“發聲”,中國央行近三年來首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近鄰的泰國央行實施了兩年來的首次降息,而南美的巴西央行則宣布了今年8月底以來的第三次降息……

  儘管各家央行行動的原因有所不同,但在貨幣政策的選擇上卻都呈現出“寬鬆”傾向。這似乎表明,全球貨幣政策的轉向已成定局,世界經濟又將走入刺激增長的通道之中。

  既然要宣誓保增長的決心,那必是產生了可能放緩的嚴重擔憂。縱觀目前世界經濟中的不穩定因素,日益惡化的歐債危機首當其衝。因此,這個“央行行動日”折射出歐債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已到達臨界點的極大可能,各國政策調整也存在看歐債危機“臉色”行事的趨勢。

  此時,2008年金融危機帶來的教訓顯然不應被忘記。此次全球央行之間的政策協調與合作,在短時間之內就提振了市場的信心——歐美股市11月30日大幅上漲,次日的亞洲股市也普遍大漲,這亦為緩解歐債危機帶來的壓力開了個好頭。

  “好的開頭”之後,政策如何跟進恐怕是成功與否的關鍵。從目前歐債危機帶來的經濟下行風險看,歐美恐怕都難逃寬鬆貨幣政策的必然選擇:奧巴馬要想在明年的大選中獲得連任,就必須降低失業率,貨幣政策須有所作為,此前“只聞樓梯聲,不見人下來”的美國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可能已經箭在弦上;歐洲方面,歐元區第三大經濟體意大利的“淪陷”並沒有太多激起德國、法國的救助激情,歐洲央行最終扮演“救火員”的態勢日趨明顯,進一步實施寬鬆政策不可避免。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